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歷代女性在舞臺上的動作型態為何?從各式各樣的文本中,或許我們得以透過文字記載來一窺端倪;然而,太孜尬工作坊的《紅妝舞韻》,透過客家戲曲與國標舞結合的獨角戲,在歷時的軸線上演出每一個共時的實虛,搭配投影影片播放與觀眾近距離互動,以「跨時空、跨表演形式」的當代實驗劇場演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
劇場選擇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的3樓B展間,這是一個有別於戲曲舞臺、野臺的空間,而是類似於會議廳的格局,有著三米的白色天花板加上兩扇捲簾。透過灰色塑膠椅的擺放與布幕的隔開,觀眾席、舞臺、休息區三者油然而生。演出之前,觀眾會先抽幾張豆豆貼,讓人好奇這樣的操作究竟為何。
演出一開始,是透過預製的影片來進行播放,講述著蠟筆小新裝扮的女主角(林郁玲 飾)因為遊戲電玩而誤入時空漩渦。首先,她以慕蓉緋為名出場,著傳統戲曲服飾先來到「架空朝戰國策副本」,也就是戰國時代,其透過【雪梅思君】、【剪剪花】等戲曲曲調展現身段;再來,她以凌雲緋為名出場,著改良式的長水袖舞蹈服來到「真環還朝副本」,也就是明清宮廷,其透過民族古典音樂,展現融入些許國標步法的客家戲曲舞蹈;接著,她以玉緋雲為名出場,著一襲橘紅色的合身高衩旗袍來到「月亮歡樂門副本」,也就是上海灘,其搭配〈夜來香〉與〈玫瑰玫瑰我愛你〉曲目,透過國標舞的形式演出上海風情。最後,她再回到原先遊戲電玩的現代時空,穿著橘紅色旗袍向觀眾謝幕。
這樣的跨界嘗試意味著什麼?
紅妝舞韻(太孜尬工作坊提供/攝影李忠誠)
從演出空間來看,這無非是打破傳統舞臺的莊嚴,拉近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在每一個環節裡,都有幾個互動環節,比如「架空朝戰國策副本」在【糶酒】「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的反覆唱詞中,慕蓉緋以大金蛋為道具來舞蹈,並將裡頭的十二顆小金蛋送給椅子上綁有紅線的觀眾;另外,又按照影片指示蒐集三支雨傘,她便以傘為槍,演出各式槍花組合技,臨場的使用讓人無不驚嘆。空間的配置也甚有玄機,比如「架空朝戰國策副本」的慕蓉緋透過【撲燈蛾】在演出戲曲槍技時,因為天花板高度不足,沒辦法有拋接、踢接等動作;在「真環還朝副本」時,凌雲緋走下臺來和觀眾玩〈細妹按靚〉等客家歌曲的接歌挑戰;在「月亮歡樂門副本」時,玉緋雲邀請現場觀眾點歌,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從捲簾的背後,拿出印有「夜來香」的書法紙,明示接下來的演出,眾人無不會心一笑,也讚嘆其空間與表演之間的絕妙巧思。歌唱之後,觀眾手中的豆豆貼成為打賞的獎勵,可以將貼紙整張贈送,也可以貼在演員手臂上,產生近距離的互動,讓人聯想演出與身體之間的關聯。而在進到最後的環節「月光晚宴」時,演員邀請兩位握有寶盒和鑰匙道具的觀眾一同上臺跳舞,演員、觀眾的界線徹底模糊了,坐落在同一個語境之中。特別一說的是,這樣拉近距離的劇場空間,演員的身段動作也令人驚豔,諸如「真環還朝副本」的水袖擺動,或是坐地下腰的精彩動作,都讓不遠的臺下觀眾拍案叫絕。
從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角度而言,這無非是一場橫跨演出形式、媒介的一種嘗試。許多劇院、劇場多是將資訊科技當作背景或是字幕,然而,本齣劇目則利用演員與機器的對話,由屏幕的話言和指示來引導劇情發展,甚至有透過行動電源替遊戲裝置充電的橋段,與現代社會極其相融。只是,投影影片與實體表演之間,是否有時會造成觀眾注意力的分散呢?不免俗的,在某些橋段,因著音響設備與技術切換,人機疊詞的情形實是在所難免,幸虧演員的即時反應俱佳,在每一個環節都能盡量錯開,只是,原先坐落的字幕偶爾就形同虛設了。另外,燈光的展演也十分令人回味,不論是「架空朝戰國策副本」透過黃燈展露出的黃沙滾滾,抑或是「月亮歡樂門副本」透過霓虹燈光變換展現舞廳的夜來上海,演員觀眾與一同籠罩在顏色飽滿的空間之中,彷彿身臨其境,模糊了舞臺邊界。
而從演出橋段來說,三段「副本」的銜接是否足夠流暢,或僅像是拼貼?或者,我們必須要問,「拼貼」是否能被看作是對女性歷史形象碎片化的一種隱喻?綜觀全劇,從戰國、明清到上海灘,劇情嘗試呈現「由規範到解放」的身體歷程。回扣「我是誰」的自我辯證,戰國篇的慕蓉緋以身段與傳統曲牌,展現「規範化」的女性形象;明清篇的凌雲緋以戲曲水袖加些許國標步法的混融,展現女性「過渡」的身體;上海篇的玉緋雲則以旗袍加上國標舞,強調現代女性的魅力與自由。三者的姓名皆以「緋」字為共同元素,帶有紅色、情感、華美的象徵,而林郁玲不帶「緋」字,撇除此即演員的本名之外,也顯現著較為現代、日常、世俗的情景。也就是說,以「緋」為核心三者的名姓乃至時空,形成了詩化、華美的舞臺化名字群。
紅妝舞韻(太孜尬工作坊提供/攝影李忠誠)
因此,當客家戲曲與國標舞交融,不同時空服飾與舞蹈動作的差異,透過遊戲的敘事呈現,在每一個「LOADING」之間,觀眾就不會感受到不夠統整的割裂,反而有助於從玩家的角度看待每一個段落的演出,增加觀眾的暫停、參與感,從而與斷裂的歷史碎片接軌,形成互動性的歷史觀。也就是說,戰國的慕蓉緋象徵規範、明清的凌雲緋象徵過渡、上海的玉緋雲象徵自由,副本的切換本身就是歷史片段的呈現,而觀眾就在互動與遊戲之下,從旁觀者變成歷史片段的共創者。而「在地」與「全球」的混搭,透過「語言」的交織,在客家語和華語不斷轉換之下,映照臺灣多元文化的語境,實現傳統戲曲到現代舞蹈的雙重饗宴。
總體來說,《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劇目呈現的,不僅是女性的身體歷史,也是臺灣多元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在當代的再詮釋。然而,在觀眾的感受之下,如何避免虛擬投影與實體表演的注意力分散,或許是未來可再商議的了。
《紅妝舞韻》
演出|太孜尬工作坊
時間|2025/08/23 15: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B展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