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千姿:跨時空副本裡的歷史舞臺與女性身影《紅妝舞韻》
8月
27
2025
紅妝舞韻(太孜尬工作坊提供/攝影李忠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歷代女性在舞臺上的動作型態為何?從各式各樣的文本中,或許我們得以透過文字記載來一窺端倪;然而,太孜尬工作坊的《紅妝舞韻》,透過客家戲曲與國標舞結合的獨角戲,在歷時的軸線上演出每一個共時的實虛,搭配投影影片播放與觀眾近距離互動,以「跨時空、跨表演形式」的當代實驗劇場演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視角。

劇場選擇於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的3樓B展間,這是一個有別於戲曲舞臺、野臺的空間,而是類似於會議廳的格局,有著三米的白色天花板加上兩扇捲簾。透過灰色塑膠椅的擺放與布幕的隔開,觀眾席、舞臺、休息區三者油然而生。演出之前,觀眾會先抽幾張豆豆貼,讓人好奇這樣的操作究竟為何。

演出一開始,是透過預製的影片來進行播放,講述著蠟筆小新裝扮的女主角(林郁玲 飾)因為遊戲電玩而誤入時空漩渦。首先,她以慕蓉緋為名出場,著傳統戲曲服飾先來到「架空朝戰國策副本」,也就是戰國時代,其透過【雪梅思君】、【剪剪花】等戲曲曲調展現身段;再來,她以凌雲緋為名出場,著改良式的長水袖舞蹈服來到「真環還朝副本」,也就是明清宮廷,其透過民族古典音樂,展現融入些許國標步法的客家戲曲舞蹈;接著,她以玉緋雲為名出場,著一襲橘紅色的合身高衩旗袍來到「月亮歡樂門副本」,也就是上海灘,其搭配〈夜來香〉與〈玫瑰玫瑰我愛你〉曲目,透過國標舞的形式演出上海風情。最後,她再回到原先遊戲電玩的現代時空,穿著橘紅色旗袍向觀眾謝幕。

這樣的跨界嘗試意味著什麼?

紅妝舞韻(太孜尬工作坊提供/攝影李忠誠)

從演出空間來看,這無非是打破傳統舞臺的莊嚴,拉近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在每一個環節裡,都有幾個互動環節,比如「架空朝戰國策副本」在【糶酒】「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的反覆唱詞中,慕蓉緋以大金蛋為道具來舞蹈,並將裡頭的十二顆小金蛋送給椅子上綁有紅線的觀眾;另外,又按照影片指示蒐集三支雨傘,她便以傘為槍,演出各式槍花組合技,臨場的使用讓人無不驚嘆。空間的配置也甚有玄機,比如「架空朝戰國策副本」的慕蓉緋透過【撲燈蛾】在演出戲曲槍技時,因為天花板高度不足,沒辦法有拋接、踢接等動作;在「真環還朝副本」時,凌雲緋走下臺來和觀眾玩〈細妹按靚〉等客家歌曲的接歌挑戰;在「月亮歡樂門副本」時,玉緋雲邀請現場觀眾點歌,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從捲簾的背後,拿出印有「夜來香」的書法紙,明示接下來的演出,眾人無不會心一笑,也讚嘆其空間與表演之間的絕妙巧思。歌唱之後,觀眾手中的豆豆貼成為打賞的獎勵,可以將貼紙整張贈送,也可以貼在演員手臂上,產生近距離的互動,讓人聯想演出與身體之間的關聯。而在進到最後的環節「月光晚宴」時,演員邀請兩位握有寶盒和鑰匙道具的觀眾一同上臺跳舞,演員、觀眾的界線徹底模糊了,坐落在同一個語境之中。特別一說的是,這樣拉近距離的劇場空間,演員的身段動作也令人驚豔,諸如「真環還朝副本」的水袖擺動,或是坐地下腰的精彩動作,都讓不遠的臺下觀眾拍案叫絕。

從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的角度而言,這無非是一場橫跨演出形式、媒介的一種嘗試。許多劇院、劇場多是將資訊科技當作背景或是字幕,然而,本齣劇目則利用演員與機器的對話,由屏幕的話言和指示來引導劇情發展,甚至有透過行動電源替遊戲裝置充電的橋段,與現代社會極其相融。只是,投影影片與實體表演之間,是否有時會造成觀眾注意力的分散呢?不免俗的,在某些橋段,因著音響設備與技術切換,人機疊詞的情形實是在所難免,幸虧演員的即時反應俱佳,在每一個環節都能盡量錯開,只是,原先坐落的字幕偶爾就形同虛設了。另外,燈光的展演也十分令人回味,不論是「架空朝戰國策副本」透過黃燈展露出的黃沙滾滾,抑或是「月亮歡樂門副本」透過霓虹燈光變換展現舞廳的夜來上海,演員觀眾與一同籠罩在顏色飽滿的空間之中,彷彿身臨其境,模糊了舞臺邊界。

而從演出橋段來說,三段「副本」的銜接是否足夠流暢,或僅像是拼貼?或者,我們必須要問,「拼貼」是否能被看作是對女性歷史形象碎片化的一種隱喻?綜觀全劇,從戰國、明清到上海灘,劇情嘗試呈現「由規範到解放」的身體歷程。回扣「我是誰」的自我辯證,戰國篇的慕蓉緋以身段與傳統曲牌,展現「規範化」的女性形象;明清篇的凌雲緋以戲曲水袖加些許國標步法的混融,展現女性「過渡」的身體;上海篇的玉緋雲則以旗袍加上國標舞,強調現代女性的魅力與自由。三者的姓名皆以「緋」字為共同元素,帶有紅色、情感、華美的象徵,而林郁玲不帶「緋」字,撇除此即演員的本名之外,也顯現著較為現代、日常、世俗的情景。也就是說,以「緋」為核心三者的名姓乃至時空,形成了詩化、華美的舞臺化名字群。

紅妝舞韻(太孜尬工作坊提供/攝影李忠誠)

因此,當客家戲曲與國標舞交融,不同時空服飾與舞蹈動作的差異,透過遊戲的敘事呈現,在每一個「LOADING」之間,觀眾就不會感受到不夠統整的割裂,反而有助於從玩家的角度看待每一個段落的演出,增加觀眾的暫停、參與感,從而與斷裂的歷史碎片接軌,形成互動性的歷史觀。也就是說,戰國的慕蓉緋象徵規範、明清的凌雲緋象徵過渡、上海的玉緋雲象徵自由,副本的切換本身就是歷史片段的呈現,而觀眾就在互動與遊戲之下,從旁觀者變成歷史片段的共創者。而「在地」與「全球」的混搭,透過「語言」的交織,在客家語和華語不斷轉換之下,映照臺灣多元文化的語境,實現傳統戲曲到現代舞蹈的雙重饗宴。

總體來說,《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劇目呈現的,不僅是女性的身體歷史,也是臺灣多元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在當代的再詮釋。然而,在觀眾的感受之下,如何避免虛擬投影與實體表演的注意力分散,或許是未來可再商議的了。

《紅妝舞韻》

演出|太孜尬工作坊
時間|2025/08/23 15: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文化中心3樓B展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