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演出映照的妄想——第二屆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太扯 Too Over》
1月
08
2020
太扯(陳孝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7次瀏覽

李敏如(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編按:因此藝術節的架構較為複雜,為方便有興趣研究之讀者搜尋資料,於此補充,第二屆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為水谷藝術主辦,此篇書寫的演出為藝術節之中,俄羅斯Now&After國際錄像藝術節外掛單元的「青青Green Around」現場演出的三個作品之一作品。)

離開喧囂的城市走進悠閒的青年公園,在行進樹林與街道時經過了每個正在跳舞、運動的民眾,來到位於植物園的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現場。先是看見藝術家陳孝齊穿著體面,坐在植物園內,瘋狂的吞食一條極長的金線。很容易地就可以發現金線的另一頭束著數十顆紅色輕氣球。他艱難的把整條金線全部塞入口中後,擠過人群,走出展場,佇立在公園的廣場上。此時包括許多路過運動的民眾都停下腳步,他們先是被大量的紅色氣球吸引,再看見氣球全是從一個男人的嘴中延伸出來。陳孝齊慢慢的將金線吐出,大量的紅氣球也越飄越高,隨著強風像風箏一般在高空滑翔。接著他移動身體,以奔跑、倒下、爬行等姿態,用各種身體姿勢,與高空中的紅氣球團改變著距離,相互拉扯,似在對話。他持續延展、拖行之後,隨後開始旋轉自己的頭部,將金線慢慢纏繞上脖子,一路到臉上,直到紅氣球全數回到身邊。他再度走進展場中,徑直走進叢林的最深處,站定位,開始以擁抱去爆破每一顆氣球,直到結束。


太扯(陳孝齊提供)

在藝術節提供的特定表演場域中,陳孝齊規劃了開場與結束的位置移動,不將自己受限在展場中發生表演。從他過去的行動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不斷地在街頭行動、挑戰、實踐,包括:《此人沒有職照》(2012)、《行路難》(2017)、《過渡文明》(2017),他以行動藝術在日常公領域中與更廣大的陌生人產生意識碰撞。而有趣的是,這次的表演更著重於視覺美學,旨在藉此吸引路人目光,也許藝術家這次找到了新的美學策略去遊戲文明。

筆者在此作品中主觀地認為,藝術家想要談的是妄想的生與滅。慾望的紅色與歡樂的氣球象徵著難以隱藏的妄想,先是貪婪地吞噬著象徵連結的金線,再張開嘴吐露著那些妄想(這時也許是幻想或夢想),讓大家看看它能夠多高、多接近天、多靠近光。但在強風下不斷拉扯抵抗之下,身體依舊被地心引力侷限在地面上,無法與氣球一起翱翔,所以開始糾結著放下太過於巨大的執著。而放下的過程是最困難的,他必須讓那些沾滿自己口水的金線糾纏在頭部,忍受要收回曾經吐出的口水,彷彿那些宣言已經過期而發出惡臭,在生理上,表情也隨著金線的纏繞而扭曲。而當氣球回到身邊後,他用手將氣球一顆一顆爆破的聲響驚動了兒童的哭聲,像是自信心崩潰一般的背景音樂。這裡訴說的,彷彿是:能夠真正放下妄想的方式是擁抱。用力的擁抱每一個曾經讓自己興奮到顫抖的想法,用身體、行動讓妄想消失。最後一顆氣球破滅的瞬間倒是不會感到悲傷,反而看見了洩氣的氣球在叢林中表現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精巧。

這次的作品較為完整,也表現情感與詩性,但卻好像沒有陳孝齊以往行動藝術作品中,在街頭與人直接衝撞的企圖。藝術家把交流轉移到觀看視角,也著墨美學,一般路過的民眾只能用當下的感受與自身的經驗去詮釋所見的演出,而沒有直接與藝術家正面交談的機會,也許觀眾會因為恰巧欣賞到一段前衛的表演而感到幸運?或是因為這樣超現實的情境,而深思其中的情感?這是筆者最好奇的地方。也許行動藝術的價值,就是在於藝術家與空間中所有人共時性的羈絆,現場存在之人事物的反射都是能量來源,而藝術家就是那面鏡子。

《太扯 Too Over》

演出|陳孝齊
時間|2019/12/08 16:00
地點|青年公園園藝展覽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