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
時間: 2012/05/24 19:30
地點:臺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場
文 鍾惠斐
適逢中國文化大學五十週年校慶,在王友輝的協力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假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烏梅酒場中,呈現了台灣史三部曲中的首部曲《鳳凰變》。鳳凰木之花,色澤鮮豔如烈火,於驪歌高唱之時節綻放的特性,間接成了莘莘學子畢業的象徵。《鳳凰變》除了為臺灣當前少人碰觸的歷史劇留下難得的成果,對此番參與的準畢業生們,也巧合的衍生出另一層人生意含。
《鳳凰變》以明末清初,國姓爺鄭成功一族統治的臺灣為時代背景。本作除了是國內少見的歷史劇外,在切入的角度亦不同於一般創作者。王友輝在本作中,刻意淡化鄭成功,反而選擇以第二代的鄭經(王光罄飾)及其子鄭克臧(林紹謙飾)為主軸。集合正史與野史之記載事件,在反派角色們的陰謀詭計中,藉由鄭成功之遺孀董氏(溫思尹飾)、不得名份的兒媳(魏敏飾)及孫媳陳氏(朱家儀飾)等三位女性的際遇與周旋,強調了被父權文化淹沒的處境及存在,更點出她們牽動鄭氏王朝衰亡的可能。虛實交錯所營造出的「真實」,令人信服,更不得不讚嘆創作之巧思。
《鳳凰變》除文本自身的結構完整,此次的舞臺設計更為其增添不少光采。負責舞臺設計的王孟超不只未被烏梅酒廠的樑柱侷限,反而因地制宜的就柱子所圈成的空間,設計出一個可以靈活調度內外場景的四面迴型舞臺。觀眾置於舞臺之中近距離的觀賞演出,不只臨場感增加,更多了一份臆測下一場將由何方出場的樂趣。然則王孟超雖已將場地的短處盡可能的轉換為長處,但唯一的缺憾是當場景移至長方的兩端時,成為後方的觀眾會受前方觀眾身形所阻礙,無法看到完整的場面。然此點的確尚無更好的解決之道,觀眾也僅能選擇起身,或是自行尋找可能的空隙,甚至是索性以聞聲的方式繼續欣賞。
做為一場學系的展演,本次參與演出的人員在整體表現上均達到相當的水準,尤其整場演出不使用麥克風,演員們在口條、音量上的展現頗佳。特別是對這些年輕的演員而言,跨齡演出已是極大的挑戰,更何況是詮釋這議題沉重嚴肅的歷史戲劇?劇中飾演馮錫範的黃民安,雖然演的是相當典型的反派角色,但他在聲音的掌控上有一種渾厚的能量,使其在臺上光口條便能沉穩的掌控全場,也活化了角色的性格,為整場戲加分不少。飾演董夫人的溫思尹也令筆者驚訝,雖在肢體演技的展現略顯薄弱,但她跨越年紀的老婦嗓音相當穩健。假若能繼續深研,日後能靈活運用聲音與肢體語言,定將有更亮眼的展現。
表演藝術發展至今,跨界早已是必然的趨向,更何況戲劇本身便是一項結合多項領域的綜合藝術。不論是創作這方或欣賞的觀眾群,除了要觀照到看得到的視覺,如文本的戲劇性、演員的技術乃至舞臺燈光佈景等,聽覺亦成了相當重要的一環,近年來許多戲劇作品在音樂、音效的使用處理上亦更加重視。誠然,音效音樂運用得宜,自然對整體藝術表現有畫龍點睛之效,然則或許礙於經費時間之限制,此次《鳳凰變》在音樂設計上,並未達到適切的發揮。幾場悲沉傷痛的場面,少了一點潤飾烘托氛圍的聲響,讓演員尚未嫻熟的演技被放大。此外,對於詮釋古裝歷史劇時,導演雖利用現代劇場的手法,但在語言與音樂上若無相符的時代氛圍呼應,反讓觀眾陷入適應不良的狀況。是以,筆者不禁期許著,日後其他展演團體搬演《鳳凰變》或後續的二部曲、三部曲時,能有更臻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