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演繹思念、流浪與必經的告別《紀曉君鐵花村演出》
4月
23
2021
紀曉君於鐵花村(施靜沂提供、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49次瀏覽
施靜沂(專案評論人)

清明連假的四月四日夜晚,鐵花村音樂聚落外熙來攘往,裡頭也坐了八、九成滿;開唱後不久,紀曉君便略帶詼諧地道出:〈神話〉等歌曲聽眾們或也聽膩了。然此場演出雖無發表新歌,從節目內容仍可見歌者以歌聲緬懷阿嬤、描摹清明時節遊子歸鄉與親友小酌、慎終追遠的路徑;及透過幾首歌中火車、流浪、電話線、回家等鮮明且相關聯的意象,思索時間與距離,連結前日發生的太魯閣號重大事故,回應東部人長年「北漂」工作與舟車勞頓的心事。

歌者除因家人差點搭上此班火車而感觸良多,只盼「用歌聲安慰大家的心靈」,循著音樂會的歌曲文本,還可見其感念故鄉台東土地與家族情感如何帶來深刻的慰藉。在歌與歌之間,歌者與阿勝宛若輕鬆聊天的「原式」串場,一方面彰顯卑南族女性主體,或也在摸索著當代女性敘事及「原式」風格的諸多可能。

跨越時空、語言,用「電話鈴」搖出對阿嬤的思念

出道甚早的紀曉君,相當年輕時便來台北打拼,並獲金曲獎最佳新人獎肯定。此場演出中,上半場的幾首歌縈繞對姆姆(mumu)及故鄉Puyuma的思念;其中,〈故鄉普悠瑪〉為其舅舅陳建年所作,嶄露雨後彩虹般的清新躍動感,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時代的變遷──當今普悠瑪(Puyuma)一詞不僅是南王部落之名,也是連結台北與台東的普悠瑪號火車。〈搖電話鈴〉的分享,講述日本軍人與部落姑娘的戀愛──情侶因日本戰敗而遭拆散,軍人搭船回國期間杳無音訊、只待電話接通兩人才得以藉電話稍解思念;也解答了第一張專輯中,製作人鄭捷任在優美旋律中安插童言童語的深意──為留下歌者與姊姊幼年時透過錄音機抒發對祖母思念的回憶。因而,穿越時空的電話線,連出「從線的這一頭搖到線的那一頭,我對妳的思念」,也歌詠早年台灣女性為家計奔波的辛勤。

然而,女性幽微、繁複的重重心事在卑南女性主體演繹下,一方面堅毅而優美地再現於歌聲裡,另一方面嶄露於表情與情感都很豐富的面容中。接續〈搖電話鈴〉的〈流浪記〉,為歌者阿嬤十四歲放牛時所作,據其介紹,攸關部落一名坐在大石頭上的女子,於流浪與絕望中,藉由反覆喃喃「tratruwalri」(打開),提醒自己「把我的心房打開、別做傻事」,別被生命的風雨所打倒。相較前曲刻劃純稚的祖孫情與歷史感濃厚的愛情,這首歌的現場演唱透過高亢鼓聲與搖滾唱腔的搭配,再現女性離散心路的糾結、滄桑與悲愴。

有意思的是,上半場最後兩首歌為閩南語歌曲,其中紀曉君翻唱蕭煌奇〈阿嬤的話〉,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脈絡下緬懷阿嬤。在類藍調的現場配樂下,「阿嬤妳今嘛在叨位/阮在叫妳妳甘有聽到/阮的認真甲阮的成功/妳甘有看到甘有聽到」、「阿嬤妳今嘛過的好麼/甘有人塊甲妳照顧/希望後世人阮擱會凍來乎妳疼」的聲聲喚以及「作妳永遠的孫仔/擱叫妳一聲阿嬤」的來世約定,在在渲染歌者對阿嬤的感念。然而,聽眾若進一步咀嚼則會發現,父系漢人社會中,如原唱以男孫身分唱出對阿嬤思念者或不少見,然以女性視角出發則不然;母系社會卑南族的紀曉君以孫女的呼喚,自也唱出了更為婉約的親情流轉。

以悲歌「複述」悲傷,華麗演繹那些必經的「告別」

相較上半場彰顯與阿嬤、親族及故土的永恆連結,下半場以帶著華麗感的聲光交錯演繹數首華語悲歌,複述人生旅途中種種悲傷與失落的瞬間,或也肯定女性主體總有能力面對與走過。其中,〈我曾經愛過一個人〉雖為黃韻玲為紀曉君參與歌舞劇演出的角色量身打造,但歌詞中的心碎、心寒令人不忍直視:「我曾經愛過一個人/是那樣安靜的撕裂我的靈魂/破碎的心,熄滅的燈/事到如今,冷的淚還是像雨一樣繽紛」;對照下一曲,歌者翻唱其偶像葉璦菱的〈喊〉,悲愴雖稍微平復,但悲傷基調仍未消散:「獨自凝望你熟悉背影/身邊的人卻是那麼的陌生/我的心已破碎在這裡/黯然想起過去種種太傷心」。

到了最後一曲──陸森寶所作的〈懷念年祭〉,似乎透過卑南族「年祭」蘊含的除喪意涵,象徵性的為過往悲傷畫下休止符;如漢人文化的清明節,都讓人從親族的慰藉中重獲力量;如此流轉或也如安可曲──歌者翻唱李泰祥的〈告別〉歌詞所言:「各自曲折/各自寂寞/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

透過年祭的除喪、清明時節的緬懷、悲歌的複述等轉化,生命的盛衰循環、陰晴圓圈與那必經的失落都有了安頓之所;在歌者揉入不同母體文化且跳脫悲情、傾向華麗的演繹下,聽眾們恍若也在觥籌交錯中走過重生之旅──與過去告別,並在傳統年節與祭儀賦予柔軟的時光後,重回繁忙生活與各自的旅途。

《紀曉君》

演出|紀曉君
時間|2021/04/04 20:00
地點|台東鐵花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