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緻且充滿人味「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溫州街區」
10月
07
2013
2013超親密小戲節/陶氣(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6次瀏覽
謝東寧(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已經邁入第四屆的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選在台大生活圈的溫州街區舉行,三個20分鐘的輕巧偶戲(/物件)作品,但創作者的份量可一點也不輕,分別來自荷蘭的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的鄭嘉音(/吳其錚)、及多媒體狠劇場的周東彥。三場形式各異、古典前衛兼具,內容充滿想像力的演出,維持了小戲節一貫的優質節目形象。

小戲節是一個細緻並充滿人味的藝術節,從自建的購票網、不同區的演出、不同的觀賞順序,到看戲移動時,帶隊者的街區導覽(還進行有獎徵答送禮物),各演出地的前台服務志工,及一本客製的看戲護照,雖然我們都知道劇場是一個手工業,但小戲節的繁複精緻手工程度,還是不禁要讓人佩服。

筆者在溫州街的順序C,首場在一個二樓客廳咖啡館,無獨有偶劇團演出《陶氣》。進入了小小的演出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陶藝作品,主要有一棵半人高的樹,和兩位演員還正在捏塑的城堡,以及地上佈滿的陶製球體;兩位演員是這些物件的創作者,工作著就進入了作品的世界,有巨人的大手、大腳、人面鳥身人、咖啡杯人、船身人…等等,物件藉由演員雙手的操作,從靜態產生了動作及生命,而這也正也是偶戲(/物件)劇場的主要精神。雖然大多數片段,是陶藝創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現其作品,但一場突然間日光燈大亮,演員出戲,開冰箱拿出陶製水壺,一起喝水休息,然後再次入戲搬演的片段,用真實與虛構的轉換,再次說明了劇場的本質,所以與其說要搞懂,這齣戲說了什麼故事,倒不如感受,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些陶器「淘氣」。

第二站是來自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一個比較傳統的物件小丑演出,創意、細節都很到位;小舞台上走出了一個小丑,他牽著一隻椅子狗,並從胸前的籃子裡,拿出各種小物件演出,最後戴上面具,成了一位王子。

第三站風格大轉變,多媒體狠劇場三位年輕斯文男生,坐在佈滿電子物件的長桌後,演出《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螢幕前坐著主角(其他兩人擔任協助操作與扮演),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用即時影像投影的方式,訴說這個「我」每天面對著無處可逃的電子儀器螢幕,這些螢幕並且構築了「我」的世界,但是到底要如何抓得住這些影像(虛擬/真實)呢?

周東彥團隊以簡單隨手可得的儀器,以一杯咖啡從煮到喝完的時間,一面暴露影像生產過程,一面以影像來構築故事,真實與複製同時展示,影像的權力關係毫不遮掩顯露,如此大膽地使用手機為物件劇場,整體來說還是相當成功。唯有內容方面,其乾淨感傷的故事,最後還是吃掉了真實,只能成為一齣多媒體的通俗劇,缺少了質疑面的辯證關係挖掘,是這個作品美中不足之處。

移動過程導覽至一處,台北瑠公圳的小段遺跡,雖然快速通過,但對照溫州街區各式冠上法文名的新穎餐廳、藝文氣質咖啡館以及其他種種,筆者更是渴望,剛剛的演出內容,可以真正地與此地的歷史脈絡連結,這或許也是小戲節今後可以發展的方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
其實《諾瑪》是齣地位特殊的歌劇:貝里尼的傑作被公認是美聲唱法 (bel canto) 的集大成之作,所以主要該用看的,還是用聽的?當然,進入劇場的觀眾 (spectator) 同時也是聽眾 (audience),無法二分。但此歌劇在演出史上的特殊,反而經典舞台製作屈指可數。
1月
29
2022
一場玩弄時間、空間、語言的界線的遊戲,在導演的精心編排及演員們出色的詮釋下,觀眾們的思考得以跳脫原本的框架,看到同一個故事中的虛與實如何根據語言及視角的不同呈現不同的面貌。
1月
28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