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邁入第四屆的2013「超親密小戲節」,第一週選在台大生活圈的溫州街區舉行,三個20分鐘的輕巧偶戲(/物件)作品,但創作者的份量可一點也不輕,分別來自荷蘭的夢想劇場、無獨有偶劇團的鄭嘉音(/吳其錚)、及多媒體狠劇場的周東彥。三場形式各異、古典前衛兼具,內容充滿想像力的演出,維持了小戲節一貫的優質節目形象。
小戲節是一個細緻並充滿人味的藝術節,從自建的購票網、不同區的演出、不同的觀賞順序,到看戲移動時,帶隊者的街區導覽(還進行有獎徵答送禮物),各演出地的前台服務志工,及一本客製的看戲護照,雖然我們都知道劇場是一個手工業,但小戲節的繁複精緻手工程度,還是不禁要讓人佩服。
筆者在溫州街的順序C,首場在一個二樓客廳咖啡館,無獨有偶劇團演出《陶氣》。進入了小小的演出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陶藝作品,主要有一棵半人高的樹,和兩位演員還正在捏塑的城堡,以及地上佈滿的陶製球體;兩位演員是這些物件的創作者,工作著就進入了作品的世界,有巨人的大手、大腳、人面鳥身人、咖啡杯人、船身人…等等,物件藉由演員雙手的操作,從靜態產生了動作及生命,而這也正也是偶戲(/物件)劇場的主要精神。雖然大多數片段,是陶藝創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現其作品,但一場突然間日光燈大亮,演員出戲,開冰箱拿出陶製水壺,一起喝水休息,然後再次入戲搬演的片段,用真實與虛構的轉換,再次說明了劇場的本質,所以與其說要搞懂,這齣戲說了什麼故事,倒不如感受,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些陶器「淘氣」。
第二站是來自荷蘭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一個比較傳統的物件小丑演出,創意、細節都很到位;小舞台上走出了一個小丑,他牽著一隻椅子狗,並從胸前的籃子裡,拿出各種小物件演出,最後戴上面具,成了一位王子。
第三站風格大轉變,多媒體狠劇場三位年輕斯文男生,坐在佈滿電子物件的長桌後,演出《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螢幕前坐著主角(其他兩人擔任協助操作與扮演),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用即時影像投影的方式,訴說這個「我」每天面對著無處可逃的電子儀器螢幕,這些螢幕並且構築了「我」的世界,但是到底要如何抓得住這些影像(虛擬/真實)呢?
周東彥團隊以簡單隨手可得的儀器,以一杯咖啡從煮到喝完的時間,一面暴露影像生產過程,一面以影像來構築故事,真實與複製同時展示,影像的權力關係毫不遮掩顯露,如此大膽地使用手機為物件劇場,整體來說還是相當成功。唯有內容方面,其乾淨感傷的故事,最後還是吃掉了真實,只能成為一齣多媒體的通俗劇,缺少了質疑面的辯證關係挖掘,是這個作品美中不足之處。
移動過程導覽至一處,台北瑠公圳的小段遺跡,雖然快速通過,但對照溫州街區各式冠上法文名的新穎餐廳、藝文氣質咖啡館以及其他種種,筆者更是渴望,剛剛的演出內容,可以真正地與此地的歷史脈絡連結,這或許也是小戲節今後可以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