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親身步入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觀眾在進場前,先儀式性地簽署著同意參與實驗的文件,再走入白色充氣的大圓球罩裡,四周環境色調冷凝,幾面鏡子反射的方形基座,在潔白的空間中暗示了某種疏離的光影,觀眾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換上從頭到腳(連鞋底都包住)的實驗室白色防塵衣,配置上VR頭部設備,最後再背上沈重的背包(裡面裝著VR處理器),進入漆黑之中,緩緩步入另一個空間—屬於虛擬實境的空間。
當視覺受到了VR景觀窗的限制,其他感官卻也因此變得更為靈敏,行走在地板時,舉步踏移之間,感覺地面有著綿密的彈性。而VR秀開場,觀眾的任務像是踩著環形階梯,在沒有盡頭也無法後退的甬道中,向前向上奔走。導演在演出結束後提到,這個段落象徵著乘載爆炸的記憶體,資訊爆炸的內建網路狀態,這也讓人聯想到科幻電影,如1995年珊卓布拉克所演出的電影《網絡上身》、基諾李維著名的《駭客任務》三部曲,或是近期如盧貝松電影《露西》,無所不在的記憶體網路與身體結合了,在母體限制中進行的哲學思辨。而觀眾背著沈重的背包,身體力行地感受勞累,卻也只能在規劃好的環形階梯裡,緩慢步行,這沒有終點、持續向上行走的姿勢與勞動累積,也讓人想到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有著永遠無法停止背著石頭上山的宿命。在這個充滿未來感與科幻主義的場景中,透過觀眾行走的儀式,傳遞了一個亙古的命題,關於人的宿命與科技包圍的身不由己,不知是無可奈何,又或是已然安身之命。
下一個段落,觀眾在工作人員指引下,摘下了沈重的VR裝置,從虛擬的世界中離開(有一種關掉電源重回現實的感覺),然而,當再一次用真實的肉眼觀察四周時,卻感覺自己彷彿是一個初生的機器人,從虛擬世界的抽象驅動程式之中,進入真實的自然感官世界。四周依舊是光線陰暗,視線不清,而在眼前的圓形棚子裡,中央處有一個銀白色的圓形金屬,與上方的發射器發散出不同方向垂直與弧線的雷射光芒,此時方看清地板上布滿了如保麗龍般的微小顆粒,輕薄滑順,看似如雪般白淨,踩在上面卻有著漂浮在半空中的獨特觸感,在被踩踏時發出細碎的聲響。雖然已經離開了VR的虛擬實境,但處在這個「真實」的空間中,卻讓人感到更加夢幻和不寫實,空間變化出藍色、紅色、黃色、紫色、灰色等不同的光影氤氳,參與者的人影在空間中越顯模糊,人與四周的邊界不再清楚,如夢似幻的場景,讓才剛從虛擬世界離開的觀眾,卻發現在進入「真實世界」中,四周一切也還是顯得如此不「真實」。
而此處最精彩的片段,是透過帳篷中央銀色圓形金屬與上方發射出來不同顏色的光束,加上帳篷角落強風吹動地板上的細微粒子,所呈現的迷幻場景。輕巧的粒子在強風中飛舞,炫風般瀰漫在圓棚內旋轉,當光線以霓虹般閃爍變化時,在觀眾眼前創造出視覺暫留,宛若光影藝術般炫目,令人目不暇給,而被光影閃爍的魔幻術催眠,進入一種人造而非真實的狀態之中。此時眼睛所見何者為真,感官的認知是否能無條件相信,似乎都成了可以質疑的問號,藝術家的魔法創作,重新挑戰人們感官認知的極限。
而這樣的光影變化,似乎也與其他著名的視覺藝術家對話:例如美國洛杉磯地景與光線藝術家James Turrell,曾在洛杉磯當代美術館(LACMA)展出Light Reignfall【1】,這件作品在世界各大美術館巡迴展出時一票難求,這件作品與《Render Ghost》有許多呼應之處,如美術館服務人員穿著白色類醫療人員的長袍,引導觀眾簽下入場同意書,而展場內僅有一個小型觀測儀的圓形立體劇場球體,唯一的參觀者必須彎下身子,有如進行磁振造影儀(MRI)的大腦攝影一樣,躺在狹窄的床墊上,在密閉的空間內進行十五分鐘的神秘藝術之旅。在這個球形的白色空間裡,觀眾被置身在小型的太空劇場,隨著耳機的音樂開始,四周的光影也出現不同的變化,時而是點線面的交錯,時而是在不同色彩轉換變化之間,留下迷人的視覺暫留印象,好似身處在一個只有純粹抽象的國度,整個作品充滿了數學架構的邏輯性,並有一種靈性感受的強烈感性【2】,這件作品與《Render Ghost》相較,雖然少了VR的設計,卻有著相同的美學靈性思考。
而另一位全才型的英國音樂創作者Brian Eno【3】,去年暑假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的Art Santa Monica展出精彩的回顧展Lightforms / Soundforms【4】,似乎也與本作品有著可以互相參照之處。他透過無數燈箱,展現不斷演化的光影繪畫,既像是光線與色彩的動畫,也有如視覺化的音樂形象,讓運動中的繪畫,在緩慢的音樂放映中流動,並透過技術與觀眾產生移情的關係。這幾件作品似乎也有與《Render Ghost》交互指涉之處:在光線、聲音的互動中,即使空間沒有改變,每一分每一秒的度過,都是透過時間的不同,而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這是現象學大師胡賽爾探討時間時所說的詩意。在這幾位藝術家的創作中,時間的延續帶來一種精神性的感受,也讓《Render Ghost》成為游移於劇場和視覺藝術之間的渡口,挑戰了劇場與視覺空間的可能性,透過光影乘載爆炸的記憶體,也顯現出藝術家對光影魔幻變化的迷戀,而這樣對科學、建築、天文、數學和靈性世界關係的探索,似乎也需要在藝術家如何游移於劇場與美術館空間的曖昧之間,取得平衡點。【5】
註釋
1、http://www.lacma.org/art/exhibition/james-turrell-retrospective
2、請參考筆者的文章:張懿文,2016年,〈光與影的魔法變奏--洛杉磯縣立當代美術館展出詹姆士.多瑞爾作品 〉,《藝術家雜誌》497期10月號,296頁。
3、Brian Eno以極富前衛精神的流行音樂聞名,但他也有視覺藝術背景,創作範疇廣泛,才華洋溢,是全方位的藝術家。
4、http://artssantamonica.gencat.cat/en/detall/Lightforms---Soundforms
5、以此說來,這場在國美館的演出,似乎較為缺乏了筆者在台北試演場演出時,所經歷的「進入科幻小說之中」的臨場感,特別是在進場的時刻,試演場演出的巨大空間加上完整球面遮罩,在空間形塑的空白之中,帶來強烈的科幻空間臨場感,讓人彷彿置身於外太空;而相比之下國美館的空間狹小,人來人往,在換裝簽署條約的過程中,劇場性完全消失,甚為可惜。
《Render Ghost》
演出|涅所開發 NAXS corp.
時間|2018/04/14 16:30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水牛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