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與「懷舊」灌飽CP值——短評《一村喜事》
12月
20
2023
一村喜事(演出現場開放拍照,此照由吳岳霖提供、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14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村喜事》是我歷來「吃」過最滿意的沉浸式演出。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這場喜事的完成度極高,成立於「氛圍」與「美食」這兩者的相輔相成。從入場驗票,交換了標示桌號的禮金謝卡,到引導入場後,與不認識的觀眾湊桌,或尬聊、或交換意見,然後開桌,流程本身就足以體現婚禮現場。演出地點本是舊時眷村,團隊運用鋪著紅塑膠布的圓桌、張燈結彩的搭棚、放著大大囍字的舞台,乃至於全場鬧哄哄的講話聲,都讓觀眾更快進入這一村與這一場喜事。

《一村喜事》最為加成的是足足八道的辦桌料理,不只美味,更份量十足。有別於過往的沉浸式演出,食物多半淪為配角、或部分道具,製作團隊甚至關注到細節處,包含辣椒醬、汽水、薑茶等,於是眷村氛圍與辦桌美食完整了沉浸式演出令人津津樂道的「真實」體驗——氛圍讓美食更加美味,美食則使氛圍更為濃烈。

不過,劇本是相對弱的一環。其大致勾勒王村長嫁女兒的過程,以及民國68年的眷村質感;但是,僅維持劇本框架為氛圍基礎,內容則用於烘托。較空洞的情節只好加上演員趨近誇張的表演,像是過度愛哭的王村長——卻演得太過用力,反而脫離語境。填補情節的多由該年代的歌舞組成,打造復古風格,或因應演員技藝而加入表演,如段彥希的竹板快書、杜偉誠的馬戲等,這也導致《一村喜事》越來越像是以婚禮包裝的餐飲秀。但是,此安排既可視為婚禮的表演段落,另外則因此劇設定為「定目劇」,確實需要容易更替的內容與版本,以及相對簡單與通俗的情節。

3000元的票價,不管是以一場演出、或是戶外辦桌的紅包,都過於高額。但是,「懷舊」與「美味」卻也扎扎實實灌飽了《一村喜事》的CP值。

《一村喜事》

演出|時藝多媒體、金星文創、全民大劇團
時間|2023/12/17 18:00
地點|空軍三重一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