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與「懷舊」灌飽CP值——短評《一村喜事》
12月
20
2023
一村喜事(演出現場開放拍照,此照由吳岳霖提供、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02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村喜事》是我歷來「吃」過最滿意的沉浸式演出。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這場喜事的完成度極高,成立於「氛圍」與「美食」這兩者的相輔相成。從入場驗票,交換了標示桌號的禮金謝卡,到引導入場後,與不認識的觀眾湊桌,或尬聊、或交換意見,然後開桌,流程本身就足以體現婚禮現場。演出地點本是舊時眷村,團隊運用鋪著紅塑膠布的圓桌、張燈結彩的搭棚、放著大大囍字的舞台,乃至於全場鬧哄哄的講話聲,都讓觀眾更快進入這一村與這一場喜事。

《一村喜事》最為加成的是足足八道的辦桌料理,不只美味,更份量十足。有別於過往的沉浸式演出,食物多半淪為配角、或部分道具,製作團隊甚至關注到細節處,包含辣椒醬、汽水、薑茶等,於是眷村氛圍與辦桌美食完整了沉浸式演出令人津津樂道的「真實」體驗——氛圍讓美食更加美味,美食則使氛圍更為濃烈。

不過,劇本是相對弱的一環。其大致勾勒王村長嫁女兒的過程,以及民國68年的眷村質感;但是,僅維持劇本框架為氛圍基礎,內容則用於烘托。較空洞的情節只好加上演員趨近誇張的表演,像是過度愛哭的王村長——卻演得太過用力,反而脫離語境。填補情節的多由該年代的歌舞組成,打造復古風格,或因應演員技藝而加入表演,如段彥希的竹板快書、杜偉誠的馬戲等,這也導致《一村喜事》越來越像是以婚禮包裝的餐飲秀。但是,此安排既可視為婚禮的表演段落,另外則因此劇設定為「定目劇」,確實需要容易更替的內容與版本,以及相對簡單與通俗的情節。

3000元的票價,不管是以一場演出、或是戶外辦桌的紅包,都過於高額。但是,「懷舊」與「美味」卻也扎扎實實灌飽了《一村喜事》的CP值。

《一村喜事》

演出|時藝多媒體、金星文創、全民大劇團
時間|2023/12/17 18:00
地點|空軍三重一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