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我們面對歷史的不復回歸《焦土》
1月
03
2017
焦土(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3次瀏覽
高竹嵐(A劇團音樂總監)

「由於歷史事件的不復回歸,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過變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而已,變得比鴻毛還輕,嚇不了誰。回歸的不存在,暴露了道德上深刻的墮落。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被預先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這是齣從日本原爆出發,探討戰爭議題的製作;起源於2015年亞洲藝術節的十五分鐘短版呈現,於今年再次受主辦單位邀請,以台日共同製作的方式發展完成,構築出一個七十分鐘的完整作品。這個當初從「雨」出發的作品,最終成為以人們在戰後焦土上渴求甘霖,在各自的掙扎求生中,探討戰爭全面性荒謬與悲苦的製作。

或許是巧合,在演出後的一兩周,由於新竹光復中學的納粹扮裝事件,我們社會也突然開始出現大量的戰爭討論。輿論突然瘋狂地出現各種「批判」,定位著誰的殘酷,誰的苦難。

但究竟,我們能怎樣面對一段歷史,不論在舞台上,或是在生活中?當我們清楚知道,戰爭絕非童話故事一般的勇者鬥惡龍,英雄戰魔王那般單純。當我們清楚知道,任何一段歷史的背後,都勢必有無數掙扎求生的靈魂,無可避免的,悲劇性的碰撞。

而更殘酷的事情是,我們注定無法知道什麼是「正確的道路」。正如米蘭.昆德拉所言,歷史不復回歸;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如果當初走了不一樣的道路,做了不同的選擇,我們會不會成為更好的人。或著,更單純一點:我們活不活得下來。

這是我們無法知道的;唯一真實的,只有「當下的掙扎」。

此正是《焦土》所呈現的:不復回歸所帶來的,當下的掙扎。在這久無甘霖的戰後焦土上,軍人(石黑恒Ko Ishikuro)所代表的戰爭符號成為尷尬而被責難的存在,但成天空談,實際上卻無作為的書生(杉山賢Ken Sugiyama)難道又真較為高尚?努力祈雨的生意人(寺本一樹 Kazuki Teramoto),其搶取啞女(曾珮)財物來獻祭的行為,又是否真能被合理化?乃至於不斷把苦難歸咎於他人的洗衣婦(石井萠水Moemi Ishii),她對其他人的非難,難道就真能被包容?

五個角色,在這毫無生機的焦土,在永不停歇的黑雨下,以各自的方式,掙扎地活著。在彼此的衝撞之下,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者?或者,以劇中援用的日本猿蟹寓言故事的角度:誰是猴子?誰又是螃蟹?

這巨大的掙扎,透過巨量考據下所營造出來的亦真亦虛的寓言世界,以及五位演員豐沛而巨大的能量,傳遞到整個場域,以至於當生意人終於忍不住吶喊「我跟你們哪裡不一樣!?!?」「你告訴我,和平是什麼!?!?」的時候,一個沉重的詰問如巨錘般敲向觀眾的心底。那是人類共有的,深沉的,在歷史的不復回歸面前的無助與徬徨。

這是《焦土》所呈現的,當下的掙扎;也是為何日本,一個在真實黑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邀請回當地完成這項作品的原因。

因為我們所面對的,絕不只是一個事件,一組數據,或是一個單純的善惡之爭;而是人,生而為人,在戰爭的荒謬之前的共有徬徨與掙扎,以及永遠難解的和平命題。

《焦土》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6/12/16 17:30、2016/12/17 17: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文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傾向找出外在歸因,找出可以埋怨進而對抗的對象,然而也許那些罪是細碎在每個人日常的每個為之無為之的決定中,埋藏在不易察覺的觀念框架中。(林怡萱)
1月
05
2017
在煙硝灰燼所形成的黑雨降落後,每個人往更無法控制的命運走去,這究竟是報應,還是戰亂下注定的悲歌?第二次再次感受劇情的流動,也對所謂惡之面相,有了更深的體悟。 (鄭開譯)
12月
23
2016
不斷穿插於日常生活間,表達出腳色們虛實交融的恍惚精神狀態的集體祈雨舞蹈彰顯出他們心中對於水 (和平) 的共同意志,並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之下,更加強烈。(曾浩瑜)
12月
23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