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底焦躁中的思辨《焦土》
1月
05
2017
焦土(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9次瀏覽
林怡萱(台大戲劇所研究生)

戲長七十分鐘,看完戲發現時間感比七十分鐘長很多。戲一開場,在漸白亮的燈光,越來越迫近的音樂氛圍下,演員的肢體迴旋像被吸進一陣風暴,風暴之後,是不斷伸出雙手,向上天的祈求。

帶有日本古時風味的音樂引領著我們到各角色的日常狀態,舞台上三、四個純白平台建立了各角色的空間,加上歪斜的鳥居和稀疏枯木,整個舞台色調純粹又感覺蒼涼。劇中角色們不斷重複日復一日的生活,在看似日常中時不時透露對雨的渴望追求。有的讀聖賢書,修身定性,像是努力表現好,老師就會給糖吃,上天就會降下雨,卻仍無法節制欲望,違背了他自己所想要相信的律則。有的或搶奪或哄騙,搜羅珍物供奉祈求上天,對神明敬畏卑微,對弱者又強行奪取。有的一再隱忍求和,直到承受不住才一股腦兒爆發,說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只是想好好生活。有的見義勇為,仍身穿軍服背著體制下的罪。在戲中有一段描寫軍隊的掠奪,演員唱著軍歌,在略帶愉悅的氛圍下搶奪一切,從軍隊軍人的角度一窺戰爭跟掠奪。各角色中,其中石井萠水所飾演的厄美不斷來回整理雜物,尋找水源清洗,她細碎的自語迴盪整場,我很喜歡這個角色,石井萠水把像白蛾一樣脆弱敏感的神經質表現的很適切,讓整齣戲隨著她的來回撲動跟細語而有了一種襯底的焦躁。

「我到底做錯什麼」這句埋怨常浮現在角色們的日常,有的大聲控訴,有的細語碎嘴。其中厄美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戰爭離我們那麼遙遠,我們有什麼錯,為什麼這樣對我們,讓我想到人在面臨大悲困境時,時常問蒼天「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傾向找出外在歸因,找出可以埋怨進而對抗的對象,然而也許那些罪是細碎在每個人日常的每個為之無為之的決定中,埋藏在不易察覺的觀念框架中。在戲中用了日本的傳說故事「猿蟹合戰」來烘托對戰爭及責任的思辨,「猿蟹合戰」主要描寫猴子欺騙並害死螃蟹,後來被螃蟹的朋友們報仇的因果報應故事,有趣的是,「猿蟹合戰」故事本身的形成背景有集結眾人力量打敗強權的意旨,原有的故事善惡對立較為明確,猴子就是狡猾,是猴子的錯。而在戲中的脈絡及語境下說這個故事,角色爭論著是誰的錯,「都是螃蟹的錯」、「是猴子的錯」,在爭論中,猿蟹身上善與惡,加害與受害的外衣漸漸模糊。

正當劇情在不斷詰問歸咎的思緒迷宮中,戰爭所造成的血淋淋場面又狠狠的把觀眾抓到現實戰爭的殘酷,厄美說著兒子出門如何蹦蹦跳跳,現在只剩散落地面的殘肢還有來不及被吃完的媽媽便當,讓人心驚又不忍直視。然後,天空降下了些什麼,角色們期待著去迎接,飄絮般的黑雨下在身上卻是刺痛,角色們不斷顫動,扭曲肢體,什麼時候會降下真正的雨呢?直到劇終的最後,似乎是降下真正的雨了,我仍是懷疑,對於戰爭對於罪,人人無法置身事外之下,是否真能迎來救贖。

《焦土》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6/12/18 14: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文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者?這巨大的掙扎,透過巨量考據下所營造出來的亦真亦虛的寓言世界,以及五位演員豐沛而巨大的能量,傳遞到整個場域。(高竹嵐)
1月
03
2017
在煙硝灰燼所形成的黑雨降落後,每個人往更無法控制的命運走去,這究竟是報應,還是戰亂下注定的悲歌?第二次再次感受劇情的流動,也對所謂惡之面相,有了更深的體悟。 (鄭開譯)
12月
23
2016
不斷穿插於日常生活間,表達出腳色們虛實交融的恍惚精神狀態的集體祈雨舞蹈彰顯出他們心中對於水 (和平) 的共同意志,並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之下,更加強烈。(曾浩瑜)
12月
23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