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底焦躁中的思辨《焦土》
1月
05
2017
焦土(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2次瀏覽
林怡萱(台大戲劇所研究生)

戲長七十分鐘,看完戲發現時間感比七十分鐘長很多。戲一開場,在漸白亮的燈光,越來越迫近的音樂氛圍下,演員的肢體迴旋像被吸進一陣風暴,風暴之後,是不斷伸出雙手,向上天的祈求。

帶有日本古時風味的音樂引領著我們到各角色的日常狀態,舞台上三、四個純白平台建立了各角色的空間,加上歪斜的鳥居和稀疏枯木,整個舞台色調純粹又感覺蒼涼。劇中角色們不斷重複日復一日的生活,在看似日常中時不時透露對雨的渴望追求。有的讀聖賢書,修身定性,像是努力表現好,老師就會給糖吃,上天就會降下雨,卻仍無法節制欲望,違背了他自己所想要相信的律則。有的或搶奪或哄騙,搜羅珍物供奉祈求上天,對神明敬畏卑微,對弱者又強行奪取。有的一再隱忍求和,直到承受不住才一股腦兒爆發,說我到底做錯什麼,我只是想好好生活。有的見義勇為,仍身穿軍服背著體制下的罪。在戲中有一段描寫軍隊的掠奪,演員唱著軍歌,在略帶愉悅的氛圍下搶奪一切,從軍隊軍人的角度一窺戰爭跟掠奪。各角色中,其中石井萠水所飾演的厄美不斷來回整理雜物,尋找水源清洗,她細碎的自語迴盪整場,我很喜歡這個角色,石井萠水把像白蛾一樣脆弱敏感的神經質表現的很適切,讓整齣戲隨著她的來回撲動跟細語而有了一種襯底的焦躁。

「我到底做錯什麼」這句埋怨常浮現在角色們的日常,有的大聲控訴,有的細語碎嘴。其中厄美說了一段話,大意是戰爭離我們那麼遙遠,我們有什麼錯,為什麼這樣對我們,讓我想到人在面臨大悲困境時,時常問蒼天「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傾向找出外在歸因,找出可以埋怨進而對抗的對象,然而也許那些罪是細碎在每個人日常的每個為之無為之的決定中,埋藏在不易察覺的觀念框架中。在戲中用了日本的傳說故事「猿蟹合戰」來烘托對戰爭及責任的思辨,「猿蟹合戰」主要描寫猴子欺騙並害死螃蟹,後來被螃蟹的朋友們報仇的因果報應故事,有趣的是,「猿蟹合戰」故事本身的形成背景有集結眾人力量打敗強權的意旨,原有的故事善惡對立較為明確,猴子就是狡猾,是猴子的錯。而在戲中的脈絡及語境下說這個故事,角色爭論著是誰的錯,「都是螃蟹的錯」、「是猴子的錯」,在爭論中,猿蟹身上善與惡,加害與受害的外衣漸漸模糊。

正當劇情在不斷詰問歸咎的思緒迷宮中,戰爭所造成的血淋淋場面又狠狠的把觀眾抓到現實戰爭的殘酷,厄美說著兒子出門如何蹦蹦跳跳,現在只剩散落地面的殘肢還有來不及被吃完的媽媽便當,讓人心驚又不忍直視。然後,天空降下了些什麼,角色們期待著去迎接,飄絮般的黑雨下在身上卻是刺痛,角色們不斷顫動,扭曲肢體,什麼時候會降下真正的雨呢?直到劇終的最後,似乎是降下真正的雨了,我仍是懷疑,對於戰爭對於罪,人人無法置身事外之下,是否真能迎來救贖。

《焦土》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6/12/18 14:30
地點|台北市萬華糖廍文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者?這巨大的掙扎,透過巨量考據下所營造出來的亦真亦虛的寓言世界,以及五位演員豐沛而巨大的能量,傳遞到整個場域。(高竹嵐)
1月
03
2017
在煙硝灰燼所形成的黑雨降落後,每個人往更無法控制的命運走去,這究竟是報應,還是戰亂下注定的悲歌?第二次再次感受劇情的流動,也對所謂惡之面相,有了更深的體悟。 (鄭開譯)
12月
23
2016
不斷穿插於日常生活間,表達出腳色們虛實交融的恍惚精神狀態的集體祈雨舞蹈彰顯出他們心中對於水 (和平) 的共同意志,並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之下,更加強烈。(曾浩瑜)
12月
23
2016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