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而不見就能置身事外?《看不見的視界》
6月
16
2017
看不見的視界(六八劇舍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4次瀏覽
梁晏鳳(南京大學臨床醫學系學生)

《看不見的視界》為六八劇舍身心障礙系列作品首部曲,以視覺障礙為核心,也由視障者演員詮釋劇中視障者一角。人物設定聚焦在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以視障者求職面試為開場,延伸到一對姊妹:周旋在男客之間的歡場女子和患有心智障礙的妹妹,以及有暴力傾向的毒癮者。

故事的樣貌並不陌生,大家都曾在報紙社會版的一隅瞥見:毒癮者向親人金錢勒索、暴力相向,文字報導旁往往附上聳動的照片或模擬圖。新聞文字的旁觀陳述與靜止停格的案發場地畫面,僅顯現事件的斷面,模糊了真實性,像是隔了一層安全距離,人們得以獵奇式的窺探滿足好奇心。當真實的暴力在面前上演時,觀者如何能置身事外?尤其在小劇場--演員與觀眾緊密相連的場域裡,每每都想摀住眼睛和耳朵逃之夭夭,恐懼是如此真實,更可怕的是也許這些不只存在舞台上,暴力成為逃不開的日常情景。

在衝突升至最高的一幕是毒癮者暴力失手殺害同居女友,這一段的劇情行進主要由錄製的對白演出,場上僅有一張椅子,和椅子上身穿白色連身裙、懷裡抱著泰迪熊的女孩,由女孩進行肢體演出。這一幕的燈光設計和肢體演出營造出非常震懾人心的視覺圖像:均勻明亮的紅光在時間推移下染上陰暗,質變成濃稠血液,流淌在臉部上的五官在陰影籠罩下凹陷成或大或小的窟窿裡,女孩伸向觀眾的手以及長大的嘴,試圖求援卻像是被掐住咽喉一樣無法叫喊,眨眼之間,舞台上單薄的人影好似扭曲成鬼魅,張著血淋淋的嘴撲過來,從女孩懷裡滾落地面的泰迪熊,正如在這一幕聲音演出中殞命的女人,長期受所遇非人的男友控制,生命的最後竟也悲劇式的似布娃娃一般,無聲無息的墜落。可惜的是這一幕對白的聲音張力明顯不足,無法感受到女人長期受毒癮者控制的忍無可忍,女孩的聲音也沒有表現出目睹暴力罪行的驚駭,主敘事的不足讓舞台上的表演顯得虛浮,聲音演出與肢體演出的能量不一致導致兩者無法貼合。

最後一幕視障者聲嘶力竭的控訴在場的觀眾:「你們才是瞎子!」,維持生活的艱難、求職遭遇的不友善、無法捍衛自己的無力,都是掙扎著生存下去的痛。大眾對於社會底層抱持著什麼樣的看法呢?選擇性的忽略、視而不見的冷漠,或刻意的保持距離,彼此之間的鴻溝愈發無法彌平,若能設身處地的同理和了解,又怎會有北市議員對萬華區街友問題提出把街友載到陽明山安置的言論?

演出場地在高雄市政府勞工博物館,同時也搭配勞博館的當期展覽「眼出精采——視障工作者特展」,劇團推出身心障礙別人士免費、陪同人五折的購票優惠,以及身心障礙專場的陪同解說員,可謂不遺餘力的落實文化平權。節目單摺頁上導演的話很觸動人:「參加藝文活動並非人的義務,而是權利!」,作為一種藝術介入社會的方式,鼓勵障礙者走進劇場觀賞演出。在首部曲之後,期待劇團的身心障礙系列揭露不同障礙別人士的困境,促成社會對障礙的理解與包容,呼籲大眾重視無障礙藝文。

《看不見的視界》

演出|六八劇舍
時間|2017/05/26 19:30
地點|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將視障者的生活融入腳本中,取代一般社福單位進行「宣導教育」時的「說教」感,自然呈現「視障者」在空間遊走的狀態。同時,性別、身心障礙和語言差異的交錯,也再次左右每個「弱勢」角色的價值。(易君珊)
6月
28
2017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