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再現身心障礙的反思《看不見的視界》
6月
28
2017
看不見的視界(六八劇舍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72次瀏覽
易君珊(美國伊利諾州大學芝加哥分校障礙研究學 (障礙藝術、文化,人文所) 博士候選人)

一只斷結成四等份的導盲杖環繞一隻從深黑背景伸出來的手是《看不見的視界》的平面設計;其文宣表露對幸福、情感的渴望,卻散發淡淡遺憾與哀嚎。開場即隨著視障者阿健面試的挫敗,目睹障礙者在求職過程中普遍受到的偏見與歧視。故事接著以阿建、風塵女子(小辛) 與其心智障礙的妹妹 (敏敏) 和暴力行為的男友 (阿任) 為核心;四人的共存與制約關係,描繪社會底層的困境和弱弱相殘的無奈。

連續90分鐘以激昂的高血壓步調揪著觀眾:將肢體、性、語言、情緒上的威脅與暴力,到最後的過失殺人、精神病發作等情節,活生生地推送至觀眾面前。阿健與兩位女主角間的黑色幽默,還有轉換道具佈景的間奏,可暫緩視覺與聽覺上的刺激,但仍難以消化暴力劇情帶來的轟炸。全劇較偏藝術性的表達只有片段地呈現:阿健平實展露情緒轉折的細膩處與張力;配合預錄的聲效,敏敏獨自用強烈的肢體語言和多層次表情的轉化,上演內心真切的恐懼與崩潰。

離場時聽見一位觀眾說:「敏敏看來是智障者,那樣亂叫,是精障吧!然後她的手的張力又像腦麻… ㄟ,到底是什麼障礙啊?」 受到醫療模式的偏見和標籤化習慣等負面影響,讓一般觀眾也扮演起「詮釋障礙」的醫療權威者角色。究竟「身心障礙」該如何被詮釋、被呈現?《看》將視障者的生活,如吃麵、找東西、用導盲杖定位和語音科技撥電話,融入腳本中,取代一般社福單位進行「宣導教育」時的「說教」感,自然呈現「視障者」在空間遊走的狀態。同時,性別、身心障礙和語言差異的交錯,也再次左右每個「弱勢」角色的價值:小辛身為女性和氣喘者,無法抵擋最後男友暴力致命的一擊。阿健怯弱的個性加上視障的狀態,在阿任面前需要小辛護著他,而他也沒有能力保護敏敏。阿健始終被設定為無法展現男子氣概的角色。其個人陰性特質帶有迷人的細膩,但最後「起瘋」的安排恐怕吻合了大眾對憂鬱症者「太脆弱不夠堅強」的迷思。電視劇中說台語的主角通常扮演操穢語、潦倒、惡霸流氓等角色;而阿任是本劇唯一講台語的人。毒品帶給身心的障礙/損傷會被視為「是他墮落自找的」。因此阿任角色的安排不僅強化了對台語的污名,也似乎象徵了低俗的、選擇變成自暴自棄的障礙者的人。

小劇場再現邊緣族群故事時,如何脫離八點檔電視劇擅長的灑狗血手法 (搭配尖聲吼叫、暴力拉扯女性頭髮在地上拖)?是否能有另一層次藝術性的展現?阿健被逼瘋後反覆地指著觀眾吼:「你們才是瞎子」。引起觀眾開始檢討自身對邊緣性議題的無知,甚至以「稱讚」的口吻表達「阿健才是『眼明』的人」。若阿健在控訴觀眾對弱勢處境的無感的「盲目」才是「真正的障礙」,需提醒的是,這般修辭分類法仍然延續醫療與道德論污名化身心障礙的惡習。這齣戲期許「為弱勢發聲 」, 但在舞台上揭露社會底層的黑暗困境時,腳本還是偏向定義「障礙」為個人的問題;對整體社會制度、文化價值的偏見帶來的枷鎖並沒有加以評論。若《看》在處理「反轉弱勢族群刻板印象」能有更鮮明的立場與主張,將有希望可引導觀眾做進一步的反思。

《看不見的視界》

演出|六八劇舍
時間|2017/05/26 19:30
地點|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聲音張力明顯不足,無法感受到女人長期受毒癮者控制的忍無可忍,女孩的聲音也沒有表現出目睹暴力罪行的驚駭,主敘事的不足讓舞台上的表演顯得虛浮,聲音演出與肢體演出的能量不一致導致兩者無法貼合。(梁晏鳳)
6月
16
2017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