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那就另闢蹊徑:《光之長笛四重奏》
10月
01
2022
【耀眼燈角】光之長笛四重奏 耀眼燈角.集光音樂家系列音樂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4次瀏覽

憶起大學時期,曾聽過一位教授講述他的「偏門哲學」,我至今印象深刻:在學術研究中,主流大宗的題目雖引人入勝,但前人成果豐碩,後輩畢竟難以超越;反之,最好投入那些尚在發展階段的冷門領域。於是,他留學柏林時研究中國笛子的聲學機制,冷門加冷門,果然迅速畢業,如今也做出一番成績。我認為這種「偏門哲學」對於所有領域都受用無窮,也特別適合用來談這一場特別的《光之長笛四重奏》音樂會。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狹義的)長笛重奏並非主流室內樂編制,它在近一世紀才漸受寵愛,因此許多作品出自當代作曲家之筆,筆墨未乾且曲目文獻不算寬廣。而長笛重奏專場演出並不常見,專門的室內樂團隊則更是稀少。此外,同名的表演團隊「光之長笛四重奏」團員劉伊容、歐珈妏、鄭宇泰及張維紓全為青年音樂家,從他們的學習背景及生涯階段望去,也能理解他們為何投身探索這個新近且小眾的另類曲種。

長笛性能的思索與突破

在音樂會起初,就能聽到他們對於長笛性能的思索與突破。一開場,鄭宇泰兩首創作曲《擊敗節奏》、《上下顛倒》首先亮相。除了如其名所述,曲子穿插大量的複雜節奏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曲子裡大量如呼嘯音(Jet Whistle)、打舌(slap)或Beatbox吹奏等特殊氣聲效果,【1】用來製造充滿動能的打擊節奏。這其實是要彌補長笛重奏本身的不足:長笛家族多為高音樂器,而中/低音長笛仍在不斷改良當中,因此低音缺乏可說是長笛重奏的一大硬傷。因此,使用氣聲技巧作為打擊樂器也等於彌補了這項缺陷。

除了長笛四重奏,他們也靈活地改變編制,演奏長笛三重奏、鋼琴與長笛四重奏等,以及不同長笛樂器家族的作品。當代作曲家貝夫汀克的《頻率—天際冥想》(H. Beeftink: Frequency)及麥卡爾《花之組曲》(C. McMichael: Floris)是兩個鮮明的例子:前者採用短笛、長笛與中音長笛,善用長笛泛音較少的特性,營造神秘如光的和聲色彩;後者則是當天創作手法最傳統的調性作品,旋律優美且平易近人,配上鋼琴家游適伃的合奏,四位長笛家都有各自的主奏秀段。

所有曲子裡,最早的作品則是十八—十九世紀作曲家庫勞(F. Kuhlau)的《g小調長笛三重奏》。這首樂曲有長笛名家工藤重典、Patrick Gallois及Philippe Pierlot的名演版本,是長笛重奏的名曲之一;此外,《小星星變奏曲》也是1991年眾多長笛大師改編演出的譜版,不難看見青年長笛家們與前輩對話、承接歷史的意圖。

演奏的巧與不巧

不過,即使有著精巧的曲目安排,演奏家本身的吹奏表現仍值得檢視。在整場音樂會中,穿插了唯一一首長笛獨奏曲:小倉大志的《星降之丘》,由近來活躍長笛界的歐珈妏擔綱獨奏。不論音色控制、上下跳音準確度及音樂性都十分成熟,在優雅法式風格中能兼顧表現力,是一位能夠好好期待未來發展的演奏家。相較之下其餘三人的演奏表現就不是那麼亮眼,例如鄭宇泰雖有傑出的長笛延伸技巧,但他吹奏庫勞《三重奏》第一樂章有時樂句零碎,音樂性平平;要論整體演奏表現,劉、張二人雖然穩定,但也非頂尖。

提到這些,其實我毫無不敬或詆毀之意,反而藉此面對了一項非常務實的問題:樂壇茫茫,和自己學經歷相仿的音樂人如此之多,我們該如何脫穎而出?如何找尋自身的藝術定位與獨特市場?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也就掌握了《光之長笛四重奏》的整個圖像。

打不過前輩,那就另闢蹊徑

我對長笛重奏的曲目文獻認識有限,不過單從選曲來看,可以發現多數曲目皆以通俗、流行為取向。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決定面向一般大眾,而非嚴肅的學術圈或演奏界;從當日的觀眾組成、以及他們歷來的活動性質而言,也確實如此。當今國內的嚴肅長笛音樂——包含經典曲目的詮釋及當代作曲發表——許多由音樂院系教授或中生代音樂家所執掌,青年音樂家其實並無太多發展空間;反過來說,流行與大眾化則是一直有待開發的當代音樂文化另一側面。

如此看來,光之長笛四重奏的音樂家們投入小眾曲種、面向通俗音樂、甚至投身樂曲創作並推廣當代演奏技巧,改善長笛重奏問題——打不過前輩,那就另闢蹊徑。他們並未也無意極端地走向如華珮或大衛蓋瑞(David Garett)那般的完全流行化,而是遊走於長笛領域與通俗流行之間,謀取其中的折衷路線,不離自身所長,也另尋處女地,是相當聰穎的選擇。

我不會說這是委曲求全或投機取巧的行徑;恰恰相反,不管是為自己爭取曝光機會,或是真正投入該曲種的探索,這都是拓寬現有長笛論述(discourse)、提升自身話語權的明智之舉。況且,也並非每個人都一定得當上獨奏家或長笛教授不可,關於音樂的職業與定位,人們不應如此自我侷限。

關於長笛重奏的前世今生,也許還有許多歷史瑰寶有待探索。如十九世紀名聞遐邇的杜普勒(Franz & Karl Doppler)二重奏,甚至更早的文藝復興合奏(Renaissance consort)也不無可能。不論如何,奠定現今樂壇生態的中、老生代正在凋零(例如,育才無數的英國長笛大師William Bennett不久前才與世長辭),未來的古典音樂將有何種樣貌,我們無從得知;今日的偏門,也許終將變成明日的顯學。


註釋:

  1. 此處僅憑音樂會當下的聆聽印象,其實無法確定他們採用何種技法。依歐珈妏的說法,他們主要採用Beatbox長笛技巧,然而應有其他技巧同時被採用。

《 【耀眼燈角】光之長笛四重奏》

演出|光之長笛四重奏
時間|2022/08/27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