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顏采騰(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向擅長創意發想、音樂會策劃及當代音樂推廣的團隊,也會有企劃失準、甚至有些淪於自娛娛人的時候。時間藝術工作室今次推出的《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以下簡稱《叒叒叒》),是2020年起開始的「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系列之第三彈,據稱要「以巧思獨具的節目編排,讓當代經典與創新作品變得好聽又好玩。」【1】然而,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初看之下,《叒叒叒》有意營造親切趣味的氛圍,消解外界對於當代音樂的陌生與恐懼。不管是節目名稱刻意採用冷僻疊字、主視覺以AI生成手繪風格和冒險科幻影視素材、節目單放上團隊與作曲家之間的Messenger對話截圖、諧仿社團成發之感謝名單等,這些無厘頭的元素都散發著團隊的玩心與創意。至少就個人經驗而言,筆者確實是受吸引於這樣趣味的風格而買票入場。
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攝影Lumi taketime)
在曲目安排上,亦可見團隊的巧思。此次音樂會以韓裔德籍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的五重奏經典《印象》(Images)為中心,找尋概念相似的歷史遺珠,並委託當代作曲家進行創作,最終組成美學各異但內在概念一致的五首作品。如人們所知,尹伊桑吸收了韓國雅樂的美學傳統,離開了傳統的和聲—旋律體系,改以個別主音為表現的核心要素;例如《印象》便是在十二音的技法下,分別以四件樂器的綿長單音為主軸,做出束狀流動的聲響效果,以表達一種宇宙式的悲劇情感。其他曲目也有相似概念——開場的荷蘭作曲家吉爾斯(Jan van Gilse)之《三重奏》,雖然承接馬勒與布魯克納等晚期浪漫主義手法,但也參照了法國印象主義式的聲響色彩手法;下半場的國人作曲家潘家琳《Hey ChatGPT! Excuse me?》與香港作曲家龐百勤《Sunyata》兩首委託創作,也分別以樂器聲響為中心架構,進行長笛與雙簧音色的競逐對比,以及佛性思維的探索。唯一的例外是壓軸的蘇斯麥爾(Franz Xaver Süssmayr)之《五重奏》,屬較典型的維也納古典主義之作。
但相比於這樣巧妙的視覺設計與曲目編排,實際演出卻有些制式且沉悶。整場表演採取典型的音樂會形式,一首首樂曲制式化地依序演奏,期間不穿插任何串場或簡介,僅有上下半場由總監吳正宇給出的簡短談話。特別是吳正宇在開場白表示:「聽當代音樂就像去美術館」,有意無意地點明了《叒叒叒》的核心——它有如一種美術館常設展,旨在單純孤立而純粹地呈現作品本身,除了可自由選讀的節目手冊,其餘沒有任何資訊干擾或介入作品的呈現。甚至,即使參照了節目冊內容,也有些難發現團隊設計的曲目脈絡。
值得提問的是,在這種放任(laissez-faire)式的、博物館式的呈現中,觀眾到底能夠「聽懂」多少。以當晚曲目為例:尹伊桑的《印象》不斷交錯著長音獨白、二重奏、聲響交疊等陌異的聲響結構,若僅是單單聆聽,大概很難知悉其背後的十二音列、主幹音(Hauptton)技法甚至是作曲家當時被捕入獄的複雜心境(我也是事後查詢資料後,才稍知相關的技術細節)。除此之外,潘家琳的《Hey ChatGPT! Excuse me?》的一部份包含了指示ChatGPT生成樂譜、用作「圖像式樂譜」(依節目單的說法)並隨意與作曲家親筆交錯的隱藏巧思;但這份巧思似乎僅限於作曲家與演奏家之間的私密遊戲,觀眾則難以知悉箇中把戲(看不到譜,較難判別哪些是AI手筆)。龐百勤《Sunyata》則頗符合新生代作曲家常見的「無常性」【2】之特色——音樂聲響與創作理念兩相分離;創作者費心設計了後台(offstage)開門弦樂拉奏、演奏家如時鐘般轉動長笛與雙簧管之身體表演、管樂特殊音響吹奏等特異的元素,但手法較顯生澀,也有些難和標題的「空性」佛教思想聯想在一起。以上述特性而言,筆者懷疑聽眾是否能真的只靠「聽」便能「懂」這些作品。
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攝影Lumi taketime)
其中更深一層的問題應在於,團隊可能有些過於信任「現代音樂要感受而非理解」、「觀眾能自行各自理解」的概念,而有點忽略了音樂欣賞背後錯綜複雜的背景知識、感知模式、樂曲構成等問題。或許就最基礎的要求來說,現代音樂(即任何的音樂)可能真的只需要感受,但若今日是以「聽懂」或「好玩有趣」為主打的節目,可能就有必要涉入作曲構成、技術理念或至少藝術觀念等較深的層次。另一方面,如同前面指出的,這些現代音樂作品的外在聲響組織以及內在技術理念並不全然合一,而是需要進一步的揭示——畢竟,不是每一首現代音樂作品都像凱吉(John Cage)式的機遇主義(aleatoricism)、戰後的一些頻譜音樂(Spectral music)或極簡音樂(minimal music)那樣,能夠清晰地在外顯聲響中明確顯現其創作構造。就當晚的作品而論,或許仍需要更多的闡釋與說明。
退一百步來說,或許該團隊並非真的要進行「推廣」的任務,而是僅僅發掘、呈現、委託創作某些珍稀少見的作品,在既定的當代音樂圈子內進行探索與娛樂(節目冊的一小處也寫道,此次意圖不在「介紹」或推廣這些作品)。在這個框架下,筆者是可以接受的——不管是吉爾斯這位筆者從未耳聞的作曲家,或是蘇斯麥爾只聞其名未聞其樂的遺世之作,都令人耳目一新,也讓人感受到團隊對於作品探索、多元風格探尋的無盡熱情。這大概也是時間藝術工作室一直以來的最大魅力點。或許,將標題裡的「聽懂」改成「聽見」,是可考慮的一個辦法罷。
注解
1、摘自售票資訊頁面。
2、「無常性」的概念參考了近年國樂創作的學術討論。請參閱郭相煒:〈國樂多元語彙的融合與表達——從中華國樂學會 2018-2020 之委約作品談臺灣當代國樂之創作特徵〉,《跨界對談 16─表演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2),頁177-215。
《叒叒叒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音樂...》
演出|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2025/07/2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