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三百六十度的旋轉舞台,是為「沉浸式劇場」的概念,糊化了觀眾與演員、觀賞與被觀眾、當事人與旁觀者的界線,⋯⋯整場約九十分鐘的展演不斷的探尋心靈的成長、生命的議題,質性而專注的陳述生老病死的中心思想,也像是濃縮了人生中一路走來不斷歸零與累積的深刻過程。(劉馬利)
10月
04
2021
總之,從歷時性端看,從初念到完成,見證了一首首作品的創作與演奏過程;從共時性探究,就是用脈動、聲響、能量,轉譯某個時期、某個作品或特定元素的反思。實為時間與空間、傳統與創新、東西共融的「黃金交叉」,展開精彩的異質對話。每位作曲家以生活經驗為自己「命題」,期許向不同的群體介紹當代音樂,力圖融情入理用音樂敘事說理。這場作品首演音樂會,除了蘊含教育與傳承的深刻意義,也為當代人演奏當代音樂寫下值得紀念的註腳。(劉馬利)
9月
10
2021
單以音樂聆聽的角度而言,譜曲與演奏無疑十分精彩。但仍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的:在這個田野採集—發想—再創造的生產方式之下,《城市基音—啟程・臺中》究竟和現實裡的臺中市呈現出怎麼樣的關係?(顏采騰)
8月
23
2021
以西方藝術音樂為底的創作音樂,在二十世紀後半又進一步走向M型化的發展:一個極端是在創作上「超前部署」,在創意和膽量上勝人一籌(而非停在磨練校準的本領),另一個極端是回頭找和聽眾的共鳴,如流行音樂。然而我一直相信,應該還有稍微中間的位置,如當年的貝多芬。(沈雕龍)
1月
2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