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現代詮釋與欲望遊走《伊底帕斯》
6月
03
2014
伊底帕斯(臺北海鷗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3次瀏覽
蔡明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戲劇博士)

臺北海鷗劇場的《伊底帕斯》從王后的生產與歌隊演員拿著大聲公講述城內瘟疫橫行的原因,巧妙地揭開故事的序幕。當這個段落結束,筆者原以為希臘時空的主旋律即將展開,卻又冒出導演提醒觀眾進劇場看戲的注意事項。如此後設的時空穿越,古典與現代的自由跳躍,的確別有新意。

簡潔的舞台上,透過四條懸空垂直的粗麻繩,展現了權力、自瀆(贖)、慾望、暴力、毀滅等悲劇英雄必經的命運枷鎖。看似簡單的繩子,其多元指涉與詩意展現,巧妙地與本戲的核心作結合。隨著劇情的推展,舞台調度的流暢性與靈活度,再加上對古典文本的改編與重新詮釋,讓筆者看見導演獨特的創意與手法。原先文謅謅的古典台詞,透過導演的巧妙改編,觀眾彷彿貼近王后的內心世界,了解她的愛欲與憂傷。作為王后與母親,對伊底帕斯的愛,透過層層的抽絲剝繭,一切終於真相大白。

《伊底帕斯》的故事核心在於人的渺小,神諭的不可扭轉,以及命中注定的弒父娶母。這齣由四個女演員呈現的《伊底帕斯》,讓筆者期待因性別反串而產生在角色詮釋上的挑戰。除了飾演伊底帕斯的演員,其餘演員皆一人飾演多角。仔細品味由兩女所詮釋的伊底帕斯與王后之間的情欲展現,在肢體互動中,有種柔和的陰性美。筆者無法假裝這是一男一女,兩女展現的同性美,終究削弱了伊底帕斯戀母的原慾展現。在這個女女的演出中,筆者也曾以為會借用女同的情欲,強化甚至重新賦予戀母情慾的份量,但終究這部分的期待沒有產生。為何只有飾演伊底帕斯的演員沒有飾演多角?她在舞台上的扮演,雖穿著長裙、蓄短髮,但其身材嬌小的女性化外觀,終究無法在視覺上說服筆者。節目單上指出:「女性即是意義,她們的身體、聲音即是意義,所以沒有必要以男裝掩飾。」筆者認為若能以女女幽微的愛欲,挑戰伊底帕斯與王后之間的情慾遊走,必能有超越母與子,王與后之間的命題表現。

就整體觀戲經驗來看,演員對角色內心的投入與情緒的收放,在真相揭曉的關鍵時刻,主要角色的情感流露,皆能掌握希臘悲劇的核心,也即是透過哀憐與恐懼,達到洗滌觀眾的效果。投影幕上的文字選取,讓筆者重新感受古典精神的提煉與現代世界的對話。就技術上來看,傳統幻燈片的使用,每一次播放所展生的喀嚓聲響,似乎又提醒著觀眾,這齣現代精神的伊底帕斯,與古典希臘世界的不可切割。唯一可惜的是煙霧的使用稍嫌嗆鼻,加上筆者坐在舞台中央,正好是煙霧特效的出風口。每當煙霧噴出,總得忍受幾秒鐘的暫時停止呼吸,從戲中抽離,靜待煙霧消散,才能再度重返。

《伊底帕斯》的主題雖然是神的操弄與人的渺小,但從此次的改編,筆者的確看到導演的企圖,試圖在強大的神旨背後,展現人對神意的對抗。姑且不論人是否能超越命運,但改編所留下痕跡,也印證了希臘悲劇的原始精神與人的價值。如此,一切的努力也就足矣。

《伊底帕斯》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14/05/24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轉換成女性飾演男性角色後,不但四位演員情緒、技巧、節奏相當優秀突出,除了以高亢的能量將男性陽剛的衝突表現之外,其女性的特質不但顯現了角色內心中的柔軟,更增添了面對命運的韌度。(陳榮鈞)
5月
28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