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意識殘剩含量《第五屆女節》總論
6月
06
2012
搞不好我們真的很像(女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7次瀏覽

演出:戲盒劇團

時間:2012/05/11-2012/06/03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 林乃文

四年一次的「女節」辦到第五屆。十六年前,可能性別本身就是議題,或是特色;十六年後,除了創作者的身分標誌,「女」字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意涵?某種特徵?是女節無法迴避的提問──雖然我也明白不設限也就充滿可能性的道理。本屆女節以「亞洲華人女性的鑽石舞台」為號召,我不了解「鑽石舞台」到底意味著哪一種優勢,也不知道女性觀點是否會因地域的擴展而多樣。可是看女節已變成我的習慣動作,整整四週,題材不拘,程度不一,我只寫下印象深刻的幾齣。

第一週禤思敏的《冇》,一女當關,全無語言,以詭異的假笑開場,內褲浸水液裡,假髮泡粉灰裡,緩緩走向盛滿福馬林的標本瓶,步步都令我心驚膽顫:豈非我們都成了標本而不自覺?全劇沒有炫目的表演動作,但漸漸滲透式的意象,形成滲透式的感染力,不「訴說」甚麼而整個包覆了我的感覺。今天最可怕的敵人,不是甚麼權威論述或顯赫壓迫,而是整個滲透、浸泡、包覆了我們的莫能名之的東西(You-Know-Who)。

第三週《乘坐過山車飛向未來》是大陸女詩人周瓚的作品。四個被粉筆描邊的人,從被形塑好的框框裡掙扎出走,一條線直走到觀眾面前,彷彿地上有條看不見的走道,在距離觀眾一公尺左右的地方,開始獨白。剪輯兩岸女詩人的詩作為文本,藉此打破了線性敘事結構和具象的表演形式(雖然演員說話的方式依稀仍有人物性格的成分),呈顯一種非理性的質感。比起同樣來自大陸的另一個女節作品《時間的代價》充滿「追姑娘」(台灣話叫泡馬子)的男性意識;或同時間在華山演出的另一部大陸小劇場《在變老之前遠去》裡「理想主義者」沉溺理想卻喃喃說不清理想,超級抽象的《乘》劇至少還保有一種自主的清醒。當工具理性完全滲透語言、動作、理想、生活方式、社會價值,或許只有詩的非理性節奏,還能釋放些許自由。

取材自松浦理瑛子小說、探索女同志情慾題材的《妳變了於是我》(編按:原名《拇指P》),按理應該是最符合女節主題的作品。可是不知為何,繁殖於拇指的血肉,變成了塑膠的性愛道具。亦步亦趨的瑣碎細節,再現的意味濃厚。同樣出自北藝大的《搞不好我們真的很像》也有優異的舞台設計,但美麗的物質掩蓋不了內容的鬆軟,不過從一個夢逃逸到另一個夢,本質並無改變。

這世界看似自由無限,其實越趨同一。無孔不入的全球化、資本化、大量生產而規格化世界,或許光是翻開型錄,穿戴衣服,開口說話,就把自己套進某種規格中,不自覺說著塑膠化的語言而自以為衷腸。

香港編導馮程程作品《誰殺了大象》,反思殖民政治,以大象比喻同質化世界的「異」類,很有荒謬劇的味道。在「管理至上」的治理哲學下,塑造出無數訓練有素的「被管理者」,是另一種規格化樣態。她特別細膩剖析殖民者常見的代理人「警察」──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於一身的矛盾心理。簡潔的舞台語言:四把紅黑椅子展現天羅地網的秩序化,一張勾著的粗糙象皮,象徵出口的所在。「異」之難以形容,正足以襯托「同」的深入肌髓。

這個標本化的世界或許誰也逃脫不了,唯一的差別只是標本意識的殘剩自覺。這不能說是一種女性特有的意識,但或許也是十六年來,女性意識在時代流變中逐漸失去特殊性的一個理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