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底輕輕地唱出響亮的希望《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
9月
14
2024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AMA 亞藝藝術提供/攝影彭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8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以純淨的音樂,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場聲樂音樂會,從節目的安排便讓人眼睛一亮。音樂會上半場的曲目,《艾辛朵夫歌曲集》作品39(Liederkreis, Op. 39),出自舒曼(Robert Schumann)著名三大聯篇歌曲。演出的方式突破傳統通常由單一歌手的演唱的模式,靈活運用男、女歌手音色的不同特質搭配詩詞的特性,將十二首歌曲分派為次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與男女聲重唱來詮釋,精緻巧妙地將音樂的藝術性提升至更高的層次。透過次女高音石易巧千錘百鍊的音色、清晰的咬字,與綿延婉轉的聲音線條,搭配男高音馬庫斯.弗蘭克(Markus Francke)的純淨音色與深思熟慮的咬字,細緻地擴展了這組聯篇歌曲的戲劇性,讓現場觀眾能輕易地從音樂中感受到舒曼對其妻子克拉拉(Clara Schumann)的深情愛意。這種饒富寓意的曲目,其聯篇藝術歌曲的形式過往常讓台灣的一般觀眾感到卻步,然而在兩位歌手的詮釋之下,卻是真真切切地用歌聲把音樂訴說成充滿畫面的故事,令觀眾屏息,也將音樂凝聚在美好的當下,讓大家絲毫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下半場的歌劇選曲則是誠意滿滿,兩位聲樂家火力全開,精湛的演唱技巧充分展現了劇院歌手純熟老練的演唱功力與舞台魅力。這場演出中,音樂家們沒有浮誇煽情、沒有刻意壯大音量,也沒有粗獷地炫技,只有堅實穩當的聲樂技巧,有時因深情而綿延婉轉,有時因激情而強烈嘹亮。整場演出展現出表演者忠於音樂,優雅深沉地以歌聲傳遞純淨的音樂,讓現場每一位觀眾的心隨其自在優游,堪稱以巧思和實力擊倒了一般以為聯篇藝術歌曲艱深難懂的刻板印象高牆,化眾人以為之不可能為可能。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AMA 亞藝藝術提供/攝影彭薇)

次女高音、男高音與鋼琴演奏的無間合作,交織出響亮的希望

石易巧的這場音樂會為台灣樂壇帶來了令人驚豔且具國際水準的演出,在場聆聽的觀眾除了感動之外,應該都會為她感到驕傲。透過她穩健的演唱技巧,石易巧用層次豐富的音色,表達出藝術歌曲的詩意與歌劇角色的深度。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位有思想的聲樂家,她認真感受音樂,然後將其沉澱後的思緒轉換成歌聲,如此才能讓觀眾輕易進入她那如畫般的樂曲詮釋。要經歷過多少歷練才能具備如此游刃有餘的唱功?她在藝術歌曲與歌劇曲目上這種強大又深廣的演譯詮釋,令筆者動容。

弗蘭克在詮釋上半場的藝術歌曲時表現得中規中矩,與石易巧配搭得恰到好處,從他的聲音就可以聽出他對歌詞的精闢詮釋,藉由層次豐富且細緻的音色傳達出來,尤其是聯篇歌曲中的第五首歌曲〈月夜〉(Mondnacht),弗蘭克生動精緻的歌聲,把觀眾的心都收服了。下半場充滿戲劇張力的歌劇曲目,才見他火力全開,尤其在他演唱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歌劇《鄉村騎士》中的〈媽媽,這酒好烈〉(Mamma, quel vino è generoso)時,弗蘭克美好的男高音音色在這首詠嘆調中得以發揮到極致。而鋼琴家克雷門斯.穆勒(Clemens Müller)在上半場對於舒曼聯篇歌曲的詮釋,藉著細緻微妙的觸鍵,營造出豐沛多彩、激發無限想像的音色。這三位音樂家充滿默契和想法的音樂合作,這一夜在國家音樂廳裡,唱響了古典聲樂界的希望,為台下的我們開啟了全新的眼界。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AMA 亞藝藝術提供/攝影彭薇)

此等精緻有料的音樂會,怎麼可以叫好不叫座?

如此一場高品質、令台灣聲樂圈耳目一新,同時激盪出嶄新想法的音樂會,應該要讓更多人看到的,然而很遺憾的,卻是票房不甚理想。這樣一位在德國歌劇院發光發熱,在國外評價極佳的台灣聲樂家,為何在國內的媒體與網路平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聲量?是否在宣傳的方向或是力道上出了問題?台灣聲樂圈的演出活動模式似乎傾向於關起房門來辦家家酒,這種做法是否造成古典聲樂圈畫地自限,無法走出自己的小圈圈?當天出席觀看演出的觀眾當中有的是大專院校的聲樂教授與在舞台上活躍的聲樂家,大家是否有辦法集思廣益,替「聲樂音樂會的宣傳」找出一條新路?

筆者注意到北部的一個高中音樂班與大學音樂系都曾替石易巧、弗蘭克和穆勒舉辦教學大師班,在臉書上也有一些頗接地氣的宣傳發文。然而該做的是否應該是更普遍地訴諸於大眾傳播媒介與新聞媒體,藉由報導與廣告放送,把石易巧的故事送出我們的舒適圈,以更廣闊的方式,向台灣人推銷這位本土聲樂家?筆者相信透過她努力的故事、透過她在台灣接受完整聲樂訓練的生命歷程,應當能吸引更多古典音樂圈以外的人注意到她,進而認識她。

今天這場音樂會當然不會是石易巧在台灣的最後一場演出,她一定還會再回來為台灣觀眾演唱,筆者衷心希望她的故事可以像海浪不輟拍打海岸那般,激勵更多學習聲樂的學子,讓更多懷有聲樂夢的年輕人找到信心,走上這一條不斷切磋砥礪的音樂之路。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

演出|次女高音:石易巧、男高音:馬庫斯.弗蘭克(Markus Francke)、鋼琴:克雷門斯.穆勒(Clemens Müller)
時間|2024/08/2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