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底輕輕地唱出響亮的希望《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
9月
14
2024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AMA 亞藝藝術提供/攝影彭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6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以純淨的音樂,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場聲樂音樂會,從節目的安排便讓人眼睛一亮。音樂會上半場的曲目,《艾辛朵夫歌曲集》作品39(Liederkreis, Op. 39),出自舒曼(Robert Schumann)著名三大聯篇歌曲。演出的方式突破傳統通常由單一歌手的演唱的模式,靈活運用男、女歌手音色的不同特質搭配詩詞的特性,將十二首歌曲分派為次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與男女聲重唱來詮釋,精緻巧妙地將音樂的藝術性提升至更高的層次。透過次女高音石易巧千錘百鍊的音色、清晰的咬字,與綿延婉轉的聲音線條,搭配男高音馬庫斯.弗蘭克(Markus Francke)的純淨音色與深思熟慮的咬字,細緻地擴展了這組聯篇歌曲的戲劇性,讓現場觀眾能輕易地從音樂中感受到舒曼對其妻子克拉拉(Clara Schumann)的深情愛意。這種饒富寓意的曲目,其聯篇藝術歌曲的形式過往常讓台灣的一般觀眾感到卻步,然而在兩位歌手的詮釋之下,卻是真真切切地用歌聲把音樂訴說成充滿畫面的故事,令觀眾屏息,也將音樂凝聚在美好的當下,讓大家絲毫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下半場的歌劇選曲則是誠意滿滿,兩位聲樂家火力全開,精湛的演唱技巧充分展現了劇院歌手純熟老練的演唱功力與舞台魅力。這場演出中,音樂家們沒有浮誇煽情、沒有刻意壯大音量,也沒有粗獷地炫技,只有堅實穩當的聲樂技巧,有時因深情而綿延婉轉,有時因激情而強烈嘹亮。整場演出展現出表演者忠於音樂,優雅深沉地以歌聲傳遞純淨的音樂,讓現場每一位觀眾的心隨其自在優游,堪稱以巧思和實力擊倒了一般以為聯篇藝術歌曲艱深難懂的刻板印象高牆,化眾人以為之不可能為可能。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AMA 亞藝藝術提供/攝影彭薇)

次女高音、男高音與鋼琴演奏的無間合作,交織出響亮的希望

石易巧的這場音樂會為台灣樂壇帶來了令人驚豔且具國際水準的演出,在場聆聽的觀眾除了感動之外,應該都會為她感到驕傲。透過她穩健的演唱技巧,石易巧用層次豐富的音色,表達出藝術歌曲的詩意與歌劇角色的深度。筆者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位有思想的聲樂家,她認真感受音樂,然後將其沉澱後的思緒轉換成歌聲,如此才能讓觀眾輕易進入她那如畫般的樂曲詮釋。要經歷過多少歷練才能具備如此游刃有餘的唱功?她在藝術歌曲與歌劇曲目上這種強大又深廣的演譯詮釋,令筆者動容。

弗蘭克在詮釋上半場的藝術歌曲時表現得中規中矩,與石易巧配搭得恰到好處,從他的聲音就可以聽出他對歌詞的精闢詮釋,藉由層次豐富且細緻的音色傳達出來,尤其是聯篇歌曲中的第五首歌曲〈月夜〉(Mondnacht),弗蘭克生動精緻的歌聲,把觀眾的心都收服了。下半場充滿戲劇張力的歌劇曲目,才見他火力全開,尤其在他演唱馬斯康尼(Pietro Mascagni)歌劇《鄉村騎士》中的〈媽媽,這酒好烈〉(Mamma, quel vino è generoso)時,弗蘭克美好的男高音音色在這首詠嘆調中得以發揮到極致。而鋼琴家克雷門斯.穆勒(Clemens Müller)在上半場對於舒曼聯篇歌曲的詮釋,藉著細緻微妙的觸鍵,營造出豐沛多彩、激發無限想像的音色。這三位音樂家充滿默契和想法的音樂合作,這一夜在國家音樂廳裡,唱響了古典聲樂界的希望,為台下的我們開啟了全新的眼界。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AMA 亞藝藝術提供/攝影彭薇)

此等精緻有料的音樂會,怎麼可以叫好不叫座?

如此一場高品質、令台灣聲樂圈耳目一新,同時激盪出嶄新想法的音樂會,應該要讓更多人看到的,然而很遺憾的,卻是票房不甚理想。這樣一位在德國歌劇院發光發熱,在國外評價極佳的台灣聲樂家,為何在國內的媒體與網路平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聲量?是否在宣傳的方向或是力道上出了問題?台灣聲樂圈的演出活動模式似乎傾向於關起房門來辦家家酒,這種做法是否造成古典聲樂圈畫地自限,無法走出自己的小圈圈?當天出席觀看演出的觀眾當中有的是大專院校的聲樂教授與在舞台上活躍的聲樂家,大家是否有辦法集思廣益,替「聲樂音樂會的宣傳」找出一條新路?

筆者注意到北部的一個高中音樂班與大學音樂系都曾替石易巧、弗蘭克和穆勒舉辦教學大師班,在臉書上也有一些頗接地氣的宣傳發文。然而該做的是否應該是更普遍地訴諸於大眾傳播媒介與新聞媒體,藉由報導與廣告放送,把石易巧的故事送出我們的舒適圈,以更廣闊的方式,向台灣人推銷這位本土聲樂家?筆者相信透過她努力的故事、透過她在台灣接受完整聲樂訓練的生命歷程,應當能吸引更多古典音樂圈以外的人注意到她,進而認識她。

今天這場音樂會當然不會是石易巧在台灣的最後一場演出,她一定還會再回來為台灣觀眾演唱,筆者衷心希望她的故事可以像海浪不輟拍打海岸那般,激勵更多學習聲樂的學子,讓更多懷有聲樂夢的年輕人找到信心,走上這一條不斷切磋砥礪的音樂之路。

《石易巧與弗蘭克—我心輕輕唱著》

演出|次女高音:石易巧、男高音:馬庫斯.弗蘭克(Markus Francke)、鋼琴:克雷門斯.穆勒(Clemens Müller)
時間|2024/08/2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