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
3月
23
2023
雖成功讓馬偕「沒有現身,而更顯無所不在」,但同時卻也化作無可名狀的高大身影,從主角到歌隊都盲目追隨;然而《馬》又確實是一部成功的跨界製作,不僅僅是音樂的動聽細緻,更藉著各種元素的交匯撞擊,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欣賞體驗。
9月
24
2022
在關注音樂劇場的這一年間,我愈來愈深信,在「音樂會」與「音樂劇場」之間,應當還有一樣東西叫做「劇場化的音樂會」,存在於前述兩者劃分的形式光譜的中間。它可能是一部納入劇場手法,複合形式的音樂會製作,但相較於音樂劇場,卻更為聚焦在樂曲的演奏和呈現。(蔡孟凱)
9月
14
2020
從音樂會的樂曲安排可見臺灣國樂團對此次表演的用心,扣緊今日的主題花系列——《花漾寶島》⋯⋯不論是器樂的合奏或是協奏曲等,不只有傳統國樂曲,更挑選許多曲目都是年輕一輩作曲家的現代的作品,更讓大家聽到耳目一新的國樂曲目。(陳姵霖)
11月
08
2019
Lamigo(那米哥)國樂團算是年輕的國樂團,成員有些資歷超過十年以上,有些可能是即將升大學的學生,是一個可塑性很高的樂團,並且經常挑戰許多不一樣形式的國樂曲。(陳姵霖)
10月
08
2019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能從很多細節中看出樂團的用心,舉凡選曲中樂協奏與西樂協奏交換輪替、協奏者麥克風的擺放位置與樂團聲響均衡,帶給觀眾沉思在聽覺的洗禮。(陳姵霖)
7月
16
2019
從樂團聲部的座位配置亦可觀察作曲/指揮家想要呈現的音場特色或習慣。作曲家亦擅用打擊樂器增添樂曲的動感,在主、副聲部的搭配和選擇上,亦能掌握音量平衡,兼顧點狀與線狀聲響、清脆與渾厚音色相互加乘下的配器特性,使音響層次鮮明而富效果。(葉娟礽)
1月
08
2019
兩者之間產生交互影響又參差錯落的音樂旋律,從第一段競奏,到後段互相襯托,兩團各有展現,相容又獨立,讓人聽了非常過癮。(陳姵霖)
11月
06
2018
在舞臺上一中一西的打擊協奏者,既是合奏也是競奏的關係,在打擊樂器的豐富聲響和兩位協奏者精彩的表現下,也能體會到擊樂帶給人的熱力與歡動。(黃心蕙)
7月
06
2018
《文武雙全》的琵琶協奏者為陳昱蓉,台風穩健,音樂掌握的能收能放。在慢板樂段有柔中帶剛的氣息,能感受到演奏者從肢體延伸到指尖,並輕鬆的掌控指尖在琴弦上的力道。(吳沛諭)
1月
12
2018
三首合奏曲分別安插在國樂團曲目開頭和結尾,指揮劉江濱掌握恰到好處,特別是在嗩吶和打擊的分布,將樂器的亮點,安排在樂曲的高潮處,不多不少的點綴,掌控好樂團聲響的平衡。(呂亭蓁)
1月
11
2018
《算盤迴旋曲》採用了河南、山西地區常用的戲曲牌子曲為素材,經過巧妙的編劇,成為一首饒富趣味性的樂曲。張旭也是一位唱作俱佳的演奏家,在精準的以算盤使用節奏變化之餘,也善用戲劇表演為節目帶來精彩的張力。(王楷涵)
1月
08
2018
王以聿的《北管風》音樂骨幹充滿濃厚的台灣北管樂,在地熱鬧高亢的音樂風格,速度非常快又有散版節奏多元,需要有極度高的演奏與樂團和指揮的默契良好搭配,才能駕馭。(黃煒婷)
6月
2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