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花雪月:聽見女性與常民的聲音《彩鳳戲金龍》
10月
16
2024
彩鳳戲金龍(蔡佩伶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65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常民品味,是外台歌仔戲與大眾相應的暗號。相較策展主導或高舉傳統的劇場歌仔戲,更重視如何與觀眾產生連結。

這齣《彩鳳戲金龍》,是民權歌劇團在土地公聖誕的大日拆團演出。一團在臺北芝山石頭公廟;二團在新北板橋大井頭福德祠,由團員伍芳華領軍,搭配臺灣春風歌劇團部分成員(邱妤萱、李佩穎)以及民權歌仔戲唱腔班學員。演員陣容多非職業演員,無法沿用民戲做活戲(tsò-ua̍h-hì)的演出模式,也就是講戲仙(kóng-hì-sian)口述戲文台數(tâi -sòo )、腳數(kioh-siàu)目標後,演員再各自根據被分派的角色,運用個人腹內(pak-lāi)臨場對戲。演出採取定型劇本形式。戲文描述少年天子厭倦重複的皇宮生活,在詩興及皇妹推波助瀾下,擅自微服出宮體驗民間。兩人陰錯陽落腳龍鳳茶館,和店婆一雙兒女尚虎、彩鳳展開撲朔迷離的曖昧遊戲。


彩鳳戲金龍(蔡佩伶提供)

本戲取材自老戲《遊龍戲鳳》。原劇情為明武宗朱厚照與民間女子鳳姐的愛情故事。朱厚照私遊民間,路過梅龍鎮歇腳客棧,見客棧主事鳳姐貌美調戲再三;鳳姐欲張揚,朱厚照自白帝王身份,並迎娶鳳姐。

移植自京劇的老戲如何歌仔化?對照可見端倪。《彩鳳戲金龍》跳脫原本民女嫁入帝王家敘事模式,細節流露歌仔氣味,在原典主線外,增加副線鋪墊,轉為雙生雙旦結構。著力於女性角色的重塑與擴寫。

皇妹是劇中關鍵角色,也是改編一大重點。她是戲劇結構的協助者,也是副線故事的主角。少年天子有心無膽,未自發逃離宮闈禁錮;離宮的實際推手是皇妹。公主女扮男裝遊歷民間。其扮裝影響茶館中人認知,而與尚虎、茶孃陷入三角關係。「扮裝」是歌仔戲常見套路。藉著性別易扮,女性角色獲得較寬廣的行動空間。就文本面來看,扮裝為男性的公主、尚虎和茶孃自然構成看似二男一女的三方情愛狀態,重置傳統戲曲多由男性主導的情感脈絡。雖然戲劇結構做出調整,但呈現上仍屬傳統戲曲表演取向。一場酒局只見純樸武生尚虎不解風情,反覆撮合公主及茶孃,公主連番閃避茶孃示愛。公主和尚虎的戲段周折,頗有《山伯英台》諧趣。多角關係亦偷渡真情不受性別限制的訊息。


彩鳳戲金龍(蔡佩伶提供)

其次,補足女主角彩鳳的角色心路歷程。其性格延續老戲設定,務實且無意攀高枝。情節面大幅增加她與少年天子的對手戲。依循愛情發展軌跡順行:茶樓初見、工作交會生曖昧至月下表白,描寫她的反應變化。一反老戲若非一見鍾情,便是媒妁之言,情感進程止於動心缺乏過程,幾無女性角色表態餘裕的那種被動接受套路。改動後,麻雀變鳳凰的「傳統」敘事有了不同滋味,因脈絡而長出較為立體的女性角色樣貌,不再是傳統戲曲裡被消音的功能性角色。

民戲場域的歌仔戲比起其他場域,更需要明確展現出歌仔戲的大眾化性格。《彩鳳戲金龍》雖是定本,整體風格貼近民戲場域。戲文在歌仔戲既有套路中擴大結構,修改原本上而下、男性主體的固定秩序,將其退為遠景,聚焦在劇中角色如何追尋愛情,將角色歷程融入傳統橋段,歌仔戲的世界觀因而擴張,擁有個人存在之地。選擇風花雪月為題不等於馴服,而是召喚共鳴的策略,以此呼應常民美感經驗。

《彩鳳戲金龍》

演出|民權歌劇團
時間|2024/09/16 19:00
地點|板橋大井頭福德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