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可能不知道,台灣民間歌仔戲的演出並沒有完整寫定的劇本。他們一向以「做活戲」的方式進行演出,並創造新劇目。演出前先由「講戲人」依照簡單的「台數」向演員講戲,講完後演員互相溝通一下,或者套一下武打,接著便上台各自即興發揮,以團隊合作的表演,直接在舞台上說故事。
演員上台即興,當然不全然無中生有,他們腦子裡記得許多現成的四唸白、四句聯、唱詞,身上帶著豐富的做表和身段,而且他們深諳使用之道,相似的情境只要稍為「變巧一下」,就可以套用。從過去內台的商業戲院,到當今外台的廟會劇場,「做活戲」都是歌仔戲表演和創作的主流方式。不只是歌仔戲擁有這種「絕技」,許多地方戲曲都採用過這樣的方法演出和創造劇目,在大陸稱為「提綱戲」、「講綱戲」或「路頭戲」。
這種沒有完整劇本,依舞台場次情節梗概,由演員自由發揮的戲劇,戲劇界慣稱為「幕表戲」,最早出現的是十六世紀的「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西方劇場界對即興戲劇十分重視,有大批的論文和專書研究並推廣運用。即興戲劇的訓練,無論是「幕表戲」類型、「純即興」(Pure Improv)戲劇或者台灣現代劇場界熟悉的「集體即興創作」(Devised work,又稱Ensemble work), 被認為對於開發演員潛能具有重大的功效。
戲曲中的幕表戲,因為長久以來不受重視,並不被世人所認識,不僅任其消亡,甚至斥為「隨便」、「亂來」。這幾年我對歌仔戲「做活戲」做了系列的調查研究,到過許多劇團聽講戲人講戲,甚至還曾經把一班研究生塞進後台,讓他們親臨講戲現場。在發表研究成果的場合,卻常常碰到質疑。最常見的是對其價值持高度保留態度,很多人提醒我:「不要把做活戲講得太好」。另外,因為觀念不普遍,連很懂歌仔戲的學者都問我:「既然有幕表,那還能算是即興嗎?」甚至還有一位研究音樂的朋友問我:「現在歌仔戲只剩錄音團演出,請你告訴我,台灣還有哪一個歌仔戲劇團會演幕表戲?!」
既然「義大利即興喜劇」可以稱為即興,那種上台前劇本都固定下來的「集體即興創作」可以稱為即興,為什麼台灣歌仔戲「做活戲」不能?而所謂「現在歌仔戲只剩錄音團演出」,更是「駭人聽聞」。歌仔戲之不被世人所理解,真不是普通的嚴重。
本土意識抬頭以來,歌仔戲工作者無不追求精緻化,苦心孤詣的想要提高歌仔戲的藝術位階,「做活戲」在這種風潮下可謂生不逢時。這個舞台曾經培養出眾多名角,他們所以顛倒眾生,憑藉的正是這種結合了豐富「腹內」的即興表演,這也是歌仔戲表演藝術的重要特色。尊重並闡揚歌仔戲「做活戲」的研究與發展,絕對是公道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