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自己《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
11月
29
2016
五感劇團工作坊呈現(林敬元 攝,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7次瀏覽
陳代樾(專案評論人)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五感劇團(Teatro de los Sentidos)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西班牙五感劇團舉辦為期十天的工作坊《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1】,最後兩天則是公開呈現。你沒有參與工作坊,卻對這種開啟五感的表演形式非常感興趣,一定要親身體驗看看。

「也許可以這麼說,我們都是從一道門走進去,從另一道門出來,或是待在兩個門中間的地方。」「出生如果是從一道門進入,死亡就是從另一邊走出去,或反過來說,死亡是進入一扇門,出生才是從一扇門走出。」當觀眾正準備踏進劇場的那道門之前,女演員在門前熱切的說著,話語中間不時停頓,露出好奇的微笑,確定觀眾確實理解才接續說下去。「希望每個觀眾都帶著一個自己的秘密問題進入劇場,也許會得到解答也不一定。」

進入門後是極黑的看不出形象的空間,遙遠的歌聲輕輕的唱著,你的手搭著前面的肩膀慢慢往前才看清微弱燈光照亮的劇場空間。站定後,約莫二十位演員彼此間隔不遠緩步向前,眼前皆綁著黑布條從另一邊進來,突然有個男演員舉起雙手,並沒有碰到旁人,卻不知是聲音還是風壓,周圍的演員都回應著他,如能看見一般。演員們繼續接近,一對一分別帶開觀眾,她托起你的雙手引領前行,輕輕的觸碰你臉的輪廓,也帶起你的手觸碰她的臉,她將綁在自己眼前的黑布鬆開,視線短暫相接,再將揭下的布條覆蓋你的雙眼。失去視覺時常引發恐懼,但因為布條是從演員到觀眾的移轉,視覺並非是剝奪,而是從自身出發的邀請。

你站在黑暗的空間中,還在思考是否需要自己探索移動,就感覺演員們開始在身邊穿梭輕聲說著話,在空間中形成好多忽近忽遠的聲音團塊相互疊合,卻會有一些故事片段突然鑽進你的意識。關於喜悅與留念的片段,童年故事與總是懷念的巧克力牛奶的味道。除了聲音之外還有氣味,尤加利的清香、烤麵包的香味和各種你叫不出卻熟悉的氣味,將通向記憶的門紛紛開啟。記憶卻不全是喜悅,哀傷陰鬱也不可或缺,氛圍急轉直下,一個女孩說著他的家族許多成員都自殺身亡,另一個提到抗憂鬱藥片,搞不清楚是記憶讓你聞到藥的味道還是味道連結記憶,你的身體保護性的微微的內收,眼前依舊的黑暗似乎漂浮著淡藍色的光。

另一具不一樣質地的身體將你帶開,隨著舞曲的搖擺,一個男孩面對你將他的手托著你的肩胛,將你的手環著他的腰,與你跳起舞來。你想起自己似乎從來沒有這樣與他跳過舞,在這樣的黑暗中卻自在極了,不禁覺得有些感慨。你們彼此間的距離隨著搖擺越來越近,其實不是近,是心的距離被打開,然後是一個深的擁抱。樂曲結束,他從背後將你的視覺解開,你沒有看到他的臉,卻有許多面容浮現。

恢復視覺之後到了另一個空間,演員將觀眾集成約五人的小組,中間放著有玻璃罩的提燈,一個演員拿著燈在觀眾面前輪轉,你尋思不知是否需要接過燈具便伸手向前,另一個演員則開口問你:「你要選我還是選他?」好個唐突的問題,你隨口對問問題的人說選你,卻是你選的那個人離開,留下你沒有選的那人,反問你說:「你怎麼不選我要選他?」你覺得無辜,只因為那人開口先說話,如此而已,卻不知如何回應留下的人。這個段落可能是要講關於人生必然面對的選擇與被留下的失落,你不是不能理解,卻感覺到一種斷裂,從感官的開啟到語言直接的交流,似乎還需要一些過程引導才能進入情境,將內心的故事喚醒。

留下的演員將手掌大小的鏡子分給每個觀眾,指引你水平捧著鏡子剛好切在眼睛下緣,你眼睛向下看卻看不到地板而是反射著天空。他們引領你進入另一個天花板滿是物件裝飾的空間,那些物件被鏡像投射在地板,幾乎與你的身型同高,你像是走進愛麗絲長滿奇花異草的叢林,卻不會撞上巨型花草,在幻象間穿梭前行。在身後扶持你的演員輕輕地用觸覺暗示你提起腳步,就算是地板些微的落差,他們都為你仔細思量過了,讓你可以安心的享受這奇異的幻覺旅程。

經歷這趟奇幻的旅程,你好像突然理解劇場作為迷宮是如何可能,這種迷宮般的劇場形式來自導演安立奎‧華加斯(Enrique Vargas)在咖啡莊園成長的經驗,他想像咖啡樹是一把大傘,挖個洞就可以通到另一個地方,到別的地方去玩,或是躲起來。他自己發明各種遊戲,等待親友週末放假來玩,跟他們分享這些驚奇的感受,就像是追尋愛麗絲奇幻世界中的小白兔一般。你突然覺得他這位人類學家花了十五年研究亞馬遜流域的遊戲、儀式與神話,似乎也是在追尋那童年的悸動,最終以劇場的形式呈現,那種探索與體驗卻貫穿著他的生命。

離開幻覺叢林,你站在鏡子前面將眼前的反射鏡拿下,看著自己站在鏡子的另一端,你知道有一部份的自己留下,一部份的自己回到了現實。你看著參與者一個一個被帶出空間,他們的面容或欣喜或沈靜,也許他們內心的問題也多少被解答了。最後的一道門前擺著桌椅,桌上擺著熱茶和紙筆。你有一段自己的時間,喝杯茶,畫畫或寫些東西,收拾散落的回憶。看著熟悉的面容,你已經準備好要踏出這道門,或是,從這道門走進。

註釋

1、《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活動網站http://www.tpac-taipei.org/event/#/e/577

《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

演出|
時間|2016/11/20 14:00
地點|台北試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
「16th 新人新視野」三個作品之編創意圖新穎,表演者的身體展現與技巧皆相當純熟,作品段落轉承也皆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然而,創作作品要從短篇發展到較龐大的中長篇篇幅之漫長旅程不易,作品中要推進的議題與串聯的意象之銜接手法較為生澀,讓觀眾在中途發生些許迷失。
5月
22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