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觀看的暴力壓迫《山地話》
9月
11
2013
山地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8次瀏覽
黃聖鈞(政大新聞系學生)

進場前導演陳仕瑛提醒觀眾戴上口罩、在劇場內須站著、可自由行動,進入黑盒子的那刻看到演員游走在這空間裡,邊注視著場內的戴著口罩觀眾邊找尋些什麼,最後抓出兩位女演員並扯掉她們的口罩,一場暴力、打壓弱勢的場景近距離的出現在觀眾眼前,在這四十五分鐘內,《山地話》壓得我發不出任何聲音,用眼神、呼吸感受巨大的壓迫。

「口罩」讓我們被迫緘默、看著受迫的演員,我們(觀眾)就像是社會新聞常出現的那群冷血無情的群眾,不伸手援助只是冷漠看著壓迫不停發生,在《山地話》中,我們雖然是因為意識到自己正在看戲而不拔刀相助,但想像以全觀視角看著圍繞演員的我們,終究還會被貼上冷漠、逃避的標籤,不管你是站在演員旁邊觀察一切,或是站在牆邊看著演員被群眾包圍都一樣。

雖說觀眾可以自由走動,但我們會無意識替演員圍出一個表演空間,或者說,我們意識到自己正看著一齣戲的發生,所以自動幫演員圍出一個表演空間,這表示即使觀眾和演員距離拉得再近,第四面牆卻不會因此被打破,因為我們就只是擁有選擇站在喜歡的位置觀看,卻無法擁有改變現況的能力(作為一位觀眾我們早已被訓練成進入劇場就是觀看而非做出其他舉動)。

近距離靠近演員能充分感受到演員的情緒和力道,遠離演員能看到整個空間被觀眾塞滿的景象,除了選擇靠近演員和遠離演員的觀看外,《山地話》更提供了一個新的觀看可能,那就是動態攝影者的紀錄,就像是我們坐在電視、電腦前看著媒體報導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抗議現場一般,讓錄像帶著你的眼睛看戲的發展。我三不五時就跟在相機旁邊從後方看著螢幕,跟著動態攝影師的走向會發現攝影師處理分別在兩個區域的橋段時,會優先選擇正在講話或是他認為現在這個橋段是比較重要的,這樣的抉擇失去了待在劇場的全觀性,但就如同我們看著新聞畫面時,總是播著激烈的抗議場景、血腥可怕的衝擊景象一般,只是一個事件的其中一部分,只是媒體再現的事實而非現實。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六位演員分成三組在劇場內形成一個三角形時,我被圍在三角形內,我不停轉頭回頭看著他們的演出,我的呼吸隨著他們肢體節奏而加快,剎那間我認知到自己成了演員,這四十五分鐘內我也是個演員,以自己的移動和眼神,選擇觀看的位置找到屬於看戲的感受。(本身看戲總是帶著一本筆記本記下重點,當我不停跟在攝影機旁邊抄著筆記時,彷彿也就像是新聞記者採訪一個壓迫現場,用文字寫下並回去整理成一篇我認知事實的報導)

《山地話》

演出|新人新視野劇場篇I
時間|2013/09/07 15: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舞蹈和動作,指涉性曖昧不清,和角色及情節之間的關係實在無跡可尋;言語之外的過度詮釋,使得觀眾很容易瞬間出戲。(劉容君)
1月
02
201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