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之外的過渡與過度《山地話》
1月
02
2014
山地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3次瀏覽
劉君容(劇場及電影工作者)

“Pinteresque ”一詞,取自英國劇作家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的姓 Pinter而來 ,中文姑且稱為「品特風格」。這是評論家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劇作家哈洛.品特特別創造的形容詞,用以描述其作品中呈現的特殊氛圍與寫作風格。所謂品特風格,概略的說,其作品中經常發生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情節極微看似毫無推展,卻利用言語的堆砌,形成各種關係遊戲。

語言,在品特的劇本裡向來最令人玩味。台詞極微的幾乎無可探究,更處處充滿沈默,以及停頓。要沉默多久?要停頓多長?節奏幾乎完全掌握在導演詮釋手上。有聲的語言,和無聲的語言,也成了形塑品特風格的重要元素。而品特作品的戲劇張力,就在這有聲無聲,沉默和停頓之間越演越烈。角色間無形的恐懼與壓力也隨之蔓延。甚或,其經常戲謔中產階級的玩性也涵蓋其中。

「新人新視野安可曲」唯一的戲劇節目《山地話》,此劇本是品特於1985造訪土耳其,目睹庫德語族語被官方打壓而產生的靈感之作。在題材的選擇上,導演陳仕瑛聰明的在對的時間點,選擇了對的劇本;身為新銳的年輕劇場導演,她敏銳且大膽地將生活所感所及,投注到其所關注的議題上。在劇情的推展與鋪陳下,觀眾幾乎可以大膽的假設導演的創作意圖,和台灣社會被打壓的種種事件緊密串連。舞台上的角色們被迫無法說自己的語言,而舞台下,就算一般公民說著官方規定的語言,卻似乎也無法溝通。

《山地話》在安可曲中的舞台有別於台北場,它由打破觀演習慣的舞台敘事,又回到了傳統的鏡框式舞台。舞台設計基調冷冽,全整幾乎只用裝置藝術的方式陳設。最顯眼的莫過於舞台正中央的那座奇異燈具,其閃爍的顏色和方式,隨著劇情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與變化。舞台設計利用美術展覽時常見的紅色圍欄,區隔出三個主要區塊。由於此劇場的景深較淺,精簡的設計、調性與顏色的精準無誤,反而力道切入的剛剛好。觀眾坐在觀眾席觀看一場暴力場景的發生,壁壘分明。明顯看出導演企圖製造觀眾冷眼看待,與袖手旁觀的情緒。然而,這一切並不如預期的那樣順暢傳遞。

整齣戲除了文本外,在段落間時而出現大量的舞蹈和動作。這些舞蹈和動作,指涉性曖昧不清,和角色及情節之間的關係實在無跡可尋;言語之外的過度詮釋,使得觀眾很容易瞬間出戲。品特獨有的語言與非語言在這種選擇的詮釋下疏離,且背道而馳,需要正中紅心的意念傳達更因此而語焉不詳。導演透過這樣的方式,過渡文本中所未提及的空白;同時,過渡自己的創作理念。然而,林林總總,這些過度詮釋,甚至阻礙觀眾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與想像,就連原有存在的暴力似也蕩然無存。

《山地話》

演出|陳仕瑛
時間|2013/11/30 14:3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黑盒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被圍在三角形內,我不停轉頭回頭看著他們的演出,我的呼吸隨著他們肢體節奏而加快,剎那間我認知到自己成了演員,這四十五分鐘內我也是個演員。(黃聖鈞)
9月
11
2013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