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鶴宜(專欄作者)
電影《陣頭》以民俗藝陣為題材,春節上映至今,票房直逼三億,為「國片大好」的樂觀聲勢再下一城。故事從青年阿泰(柯有綸飾)偶遇行路中的三太子大仙尪仔回頭對他「微笑」招手,開啟了一系列的對立和抉擇,包括:台北/故鄉,繁華/落寞,父/子,氣勢淩人/忍氣吞聲,學院/庶民,傳統/創新。最後,弱勢者以無比的善良、勇氣、堅持,很政治正確地,將整個情勢逆轉過來。全戲收束在一場超乎預期的成功演出,最後的鏡頭,則落在父子相偕漫步夕陽的身影。
編劇深知時下觀眾最感興趣的事物,更懂得透過弱勢認同,戲劇性的堆積和翻轉,拉抬最後奮力回擊的高度和強度。故事以民俗陣頭為題材,卻絕不只是民俗陣頭。為了讓電影好看,編劇將不同的藝術理念和生態特徵具象化,創造了父和子、師兄和師弟等人物,他們的衝突反目,除了讓演員有戲演,觀眾有戲看,更讓不同概念得以輕鬆娛樂的方式被觀眾理解。其中,阿泰一角除了是九天陣頭團長阿達(陳博正飾)的兒子,更是現代的、都市的,對傳統民俗一無所知的電影觀眾的嚮導。藉由他揮別台北,回到做民俗陣頭的老家,也帶著觀眾走進這個故事。
「九天民俗技藝團」原是中部的一個大鼓和神將團。台灣許多道教廟宇都擁有自己的陣頭,吸收中輟生做為陣頭主力,也是普遍的現象。團長許振榮原是「九天靈修院」的住持,他所率領的這支隊伍,一開始和一般廟會陣頭並沒什麼兩樣,只因為許振榮對這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多了一些關愛和想像,理解大鼓和神將高度的體力需求,正好可以很好的轉化年輕人的暴戾之氣。用心,加上一點創意,因緣際會,將「九天」打造為被台中文化局認定的民俗技藝優秀團體,甚至還曾獲選為中央級的文建會演藝扶植團隊。
「中輟生」絕不是個浪漫的名詞,年輕的孩子們所以淪為中輟生,也絕不只是「不愛唸書」而已,它常常和暴力、犯罪、墮落等負面行徑畫上等號,而架起這些「等號」的,往往是無法為外人道的悲哀、無奈、殘忍和黑暗。他們是被家庭和社會遺棄的一群只有「神明」願意收容、教導的邊緣人。
導演選擇了新生代演員,以偶像塑造的模式來開展情節。酷炫年輕的外型,趣味又溫馨的畫面,將這個發生在台灣的真實故事,演成一齣「青春無敵」的浪漫神話。因為包裝效果驚人,原本就知道「九天」的電影觀眾,反而看不出這原來演的是九天的故事。「在台北學音樂」,對神將官將一竅不通的阿泰,為了要創造出一個「不只是因為神明而受到尊敬」的團體,堅持團員打鼓,又堅持要團員背著大鼓繞台灣島一圈。只見青春無敵的他們,無論刮風下雨或烈日當空,或甚至打架爭吵,都是又酷又帥。更神奇的是,路走到一半,就有媒體跑來跟拍,以至於剛走完台灣島一圈,就聲名大噪了。接著,獲邀到「台中文化祭」演出。所有的衝突矛盾,一夕之間,融化為台下親友噙著眼淚的歡呼。
直逼三億的成績,證明偶像和娛樂果然能使票房告捷,儘管它難免必須犧牲一些些深度。但只要能讓冷門的民俗藝術走出「民俗藝術村」,也許就在不經意的驚鴻一瞥,都能讓大眾找到親近民俗和藝術的途徑。例如阿達帶團員到廟中「安營」,師兄(廖峻飾)的人馬,突然闖進來列陣狂舞,陰柔神秘,卻又充滿力與美,令人讚嘆!又如阿賢(黃鴻升飾)侵門踏戶,以官將陣步和馬利亞(陳世旻飾)比劃,幾個簡單的肢體動作,也令人驚艷不已。光憑這一點,《陣頭》的成功,意義就不僅止是一部商業電影的票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