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環境文創
時間:2012/05/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謝筱玫
《不可兒戲》(或直譯《認真為上》),劇名看似強調真誠實在的重要,然而劇中人重視的其實是表面工夫、是外在格調,於是乎故作姿態、裝模作樣,尤其在巴夫人與關多琳母女二人身上表露無遺。在維多利亞時期保守壓抑的風氣下,上流社會人士練就一身假正經的本事,王爾德因而在此劇嘲諷當時的社會風尚,劇中人大玩兩面人把戲,亞吉能從頭至尾不否認自己的玩世不恭,相形之下,貌似忠厚的傑克原來才是箇中高手。
矯揉造作的人物,配上似是而非的妙語與種種誇張的情境巧合,王爾德以嬉鬧之姿,鬆綁社會道德規範。在這樣的世界中,演員說話的語氣必得略帶誇張,身體更是要刻意擺弄:以高度戲劇性來展演身體,以說話口吻「裝腔」、以動作肢體「作勢」(傑克的傘與關多琳的扇子都是挺好的輔助)。兩位男主角黃士偉與段旭明表現出色,兼顧了身體與聲音,其他演員在身體上則較無這種自覺。資深表演者盧燕本身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明星氣韻,詮釋巴夫人自有其說服力,可惜不時出現停頓或吃螺絲的情形,或許也因對劇本不夠熟稔,身體呈現一種不該有的放鬆而少了那股氣勢(別忘了巴夫人是強調下巴要抬高才能彰顯格調的那種人)。楊謹華展現一定演技,但或許並非舞台劇演員,動作與聲調的掌握度仍有精進空間。出身鄉間的西西麗尚未沾惹倫敦社交圈的習氣,一派天真爛漫,楊千霈演來頗為清新自然。
不管在英文系還是戲劇系,《不可兒戲》都是必讀經典。以文學性來說,此劇句句錦繡,文采斑斕;以戲劇性來說,此劇效(笑)果十足,充滿張力與娛樂性。適合閱讀,也適合場上搬演。余光中的譯本絕妙地保存了原著的文字意趣,例如亞吉能因負債而「一無所有」,但看上去「無所不有」。相信臺下不少觀眾對於劇中的名句與梗已十分嫻熟,對這樣的觀眾來說,我們進到劇場是為了什麼呢?
走出劇場,不禁想到日前看過的台南人劇團《海鷗》一劇。一樣是改編經典,《海鷗》使用台語發音,以濃冽的方式轉換了契訶夫的憂傷氛圍。看到導演以風格化的手法切入,注入在地視野或個人觀點時,總令我無比驚喜,好像重看一本愛書又多讀了一層意思出來。相對來說,《不可兒戲》就屬於「忠於原著」的詮釋策略,從英式典雅風的舞台設計,就可以感受其走向。導演在這齣戲中縮小自己,把光芒留給演員,十分節制。在這種手法中,觀眾來此印證了讀文本時的想像,然後心滿意足地離開(觀眾在該笑的點都有反應)。本劇戲劇節奏掌握得宜(一開場亞吉能與管家之間關於婚姻的言論節奏尤其快,顯見導演刻意以此奠定一種唇槍舌戰的調性),但整體中規中矩。對這麼一個以俏皮高調的姿態逗弄當時主流意識型態的劇本,我仍不免期望看到我們這時代的導演對此經典在手法或解讀上能有些(小小的)翻新,提供我們些許不同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