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澀文本的優異演繹《創世紀》
11月
08
2018
創世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攝影拉風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7次瀏覽
車炎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8年甫落成啟用的高雄衛武營音樂廳,於10月26日及28日迎來第一檔跨國外製節目「拉夫拉前衛劇團《創世紀》(La Fura dels Baus:The Creation)」。據聞該廳內部聲響效果奇佳,自然引人好奇想一探究竟。演前導聆由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親自主持,與製作單位舞監一同談起作品的發想源起時,特別強調這檔跨國合製的節目,原本就是以易北河愛樂廳(Elbphilharmonie Concert Hall)這類葡萄園式音樂廳作為演出場地藍圖;而衛武營音樂廳恰好正是臺灣首座、也是目前唯一採用葡萄園式設計的音樂廳,與拉夫拉前衛劇團對該作品的設計理念相符。當日聆賞完畢後,不得不盛讚該廳的建築物理聲響傳遞高效率相當令人滿意,不僅足以讓舞臺上的樂音細節遍布全場,連觀眾席傳出的手機鈴聲、物件落地碰撞聲、耳語交談聲也都能聲聲入耳。

作品原文中譯結果究竟應採行基督教的創世「記」或天主教的創世「紀」姑且不論,能在臺灣聽到奧國古典作曲家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全本《創世紀》(Die Schöpfung, Hob. XXI:2)的高水平完整演出實屬不易。全曲分為三部分,演奏長度約一百分鐘有餘,沒有中場休息,該作品位列世界三大「神劇」(oratorio)絕非浪得虛名,它不僅展示海頓畢生作曲功力,更是融入18世紀後半西歐音樂風格與作曲技術最重要的發展成果,內容反映歐洲啟蒙運動崇尚自然、科學、理性的思想內涵。這在海頓的維也納好友斯威頓男爵(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 1733-1803)提供的劇本尤其明顯,除了引用部分聖經經文,還有引自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74)著名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字句,可見到對於物種分類、動物行為、氣象天候等諸多自然科學領域現象的描述觀察。海頓畢生積累大量歌劇創作經驗以及交響曲的管絃樂團技法,直到1798年──也就是在他高齡退休後的66歲年紀,出於個人意願將《創世紀》譜寫完成。作品裡有層出不窮的高難度炫技演奏演唱,對於歌者(包含獨唱與合唱)近乎嚴苛的演唱音域與歌唱技術要求,加上複雜多變的樂曲結構、既豐富且抽象的表達內容與聲響象徵,搭配海頓對管絃樂團運用的獨到創意,無論演出詮釋或聆賞,都需要大量的相關背景知識、以及聲音藝術的想像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oratorio根源自基督宗教禮儀中的「祈禱」(orazione)和「演講」(oratore),內容以經文、祈禱詞的誦唱為主,其實和劇場元素原本並無關聯,一般不需要粉墨登場的戲劇角色或舞臺布景等戲劇表演元素。只不過,作曲家大量援引義大利歌劇處理臺詞或戲劇場景的朗誦調(recitativo)和詠唱調(aria),加上重唱、合唱等形塑角色形象或場景氛圍的表達方式,營造出某種近似歌劇的「戲劇印象」和「戲劇效果」,導致中文譯之為「神劇」。拉夫拉前衛劇團利用海頓《創世紀》大量的戲劇印象和效果,採用視覺化符號的策略,以當代多媒體舞臺科技重新演繹《創世紀》,進行二百多年前的音樂作品「再創造」。除了原本專屬於該劇團表演特徵的機械或科技設備、特技表演(演員吊鋼索、潛水等),導演在《創世紀》融入新的場景事件,將當前歐洲面臨的難民困境與聖經出埃及記的難民經驗結合,在原本三位天使的角色設定裡,添進異教世界的宇宙元素與象徵,乃至對於世界誕生起源的現代科學理解都涵括在製作群的創意思考裡。打著「前衛」的旗號,如此這般的「互文」(intertextuality)再創作,轉換成視覺意象之後,似乎顯得創意十足,令觀眾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然而,機械設備由人為操作的過程,動作反應並不十分流暢,有時機械手臂的移動甚至顯得笨拙遲鈍、有些勉強。過多強烈的視覺符號刺激,甚至還有以文字堆砌、不明所以的動畫,對於海頓《創世紀》原本即已相當完整的音樂藝術作品造成干擾,甚至無法避免畫蛇添足之嫌,仍是無法視而不見的事實。音樂與唱詞本身即已完整演繹永恆的造物主從無到有的創造世界過程,為何還要添加文字符號 "Infinity" 呈現不規則動態的動畫?不禁令人反思,拉夫拉前衛劇團某些過於直白的表現方式,是否使得原作的抽象聲音藝術被迫承載過多額外或重覆的意念或訊息,以至顯得喧賓奪主?畢竟不是所有音樂作品都具備奧夫《布蘭詩歌》的總體藝術與跨域製作的屬性。

即便如此,由於海頓《創世紀》音樂本身即已相當完整,只要音樂部分能夠成功,整場演出依舊瑕不掩瑜。當天舞臺上的全體演出者對於海頓《創世紀》音樂的精湛詮釋令人激賞。首先,製作單位邀演的三位獨唱者,他們的外形與歌喉皆為一時之選,韓裔女高音任善惠(Sunhae IM)歌聲清亮甜美,土耳其裔德國男高音努格迪耶夫(Dovlet Nurgeldiyev)音色高貴,奧國的低男中音塔澤(Thomas Tatzl)則展現出近乎完美的歌唱技術、雄渾的歌喉以及傲人的寬廣演唱音域,表現極為亮眼。其次,更令人為之驚豔的是在林勤超的指揮之下,高雄市立交響樂團表現出嚴明精準的音樂紀律,不僅許多困難的技術性樂段(例如快速音群、速度變化、龐雜繁複的賦格樂段)絲毫不顯滯澀,個別分部的演奏細節亦表現得可圈可點,尤以木管群、法國號為最。由於海頓大量運用木管樂器與法國號作為《創世紀》表現大自然元素的象徵,甚至加入不易吹奏的倍低音管(contrabassoon),可以想見木管群與法國號樂手肩負重任。整體而言,這回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的表現幾乎無懈可擊。第三,高雄室內合唱團雖是業餘歌者組成,但表現不俗,不僅演出全程背譜,以達成導演與製作團隊複雜的戲劇表演指示,同時他們歌唱的優秀表現,遠遠高出聆賞前心裡預設的期望值。《創世紀》合唱份量極重,不僅各聲部演唱音域寬廣,還有許多高難度的賦格樂段,光就演唱技術與音樂性的高門檻而言,就已不是一般業餘合唱團可以招架,若加上必須以外語(德文)演唱的考量,對高雄室內合唱團更是難上加難。但他們克服全部難關,表現傑出,想必耗費與該團合作的合唱指導張成璞不少心力。

這是一場華麗的視聽饗宴。極致的音樂藝術,強烈的感官刺激,多元的豐富意象,帶領全體觀眾尋索這個世界誕生的原因與人類生命存在的意義。拉夫拉劇團選擇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或許對多數臺灣觀眾太過抽象深奧、有距離感,恐有徒勞無功之嫌,甚至令人懷疑部分臺灣的國家級藝術表演製作單位是否過度迷信拉夫拉前衛劇團的招牌?但得見高雄在地的樂團與合唱團表現如此優異,內心欣喜,特為之記。

《創世紀》

演出|拉夫拉前衛劇團、高雄市交響樂團、高雄室內合唱團
時間|2018/10/28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
獨奏音樂會,由於沒有其他樂器的陪伴與襯托,雖演奏上能夠自由地展現,然在樂曲細節與樂段流暢掌控上,與現代作品中難以掌握的演奏技法,對於演奏家的要求更為細緻;而高木綾子在此場獨奏音樂會的表現,除將作品完整演繹外,更是在每個音符中展現自我特色,在樂曲演奏的樂音與呼吸間,都令人流連忘返,回味十足。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