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澀文本的優異演繹《創世紀》
11月
08
2018
創世紀(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攝影拉風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7次瀏覽
車炎江(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8年甫落成啟用的高雄衛武營音樂廳,於10月26日及28日迎來第一檔跨國外製節目「拉夫拉前衛劇團《創世紀》(La Fura dels Baus:The Creation)」。據聞該廳內部聲響效果奇佳,自然引人好奇想一探究竟。演前導聆由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親自主持,與製作單位舞監一同談起作品的發想源起時,特別強調這檔跨國合製的節目,原本就是以易北河愛樂廳(Elbphilharmonie Concert Hall)這類葡萄園式音樂廳作為演出場地藍圖;而衛武營音樂廳恰好正是臺灣首座、也是目前唯一採用葡萄園式設計的音樂廳,與拉夫拉前衛劇團對該作品的設計理念相符。當日聆賞完畢後,不得不盛讚該廳的建築物理聲響傳遞高效率相當令人滿意,不僅足以讓舞臺上的樂音細節遍布全場,連觀眾席傳出的手機鈴聲、物件落地碰撞聲、耳語交談聲也都能聲聲入耳。

作品原文中譯結果究竟應採行基督教的創世「記」或天主教的創世「紀」姑且不論,能在臺灣聽到奧國古典作曲家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全本《創世紀》(Die Schöpfung, Hob. XXI:2)的高水平完整演出實屬不易。全曲分為三部分,演奏長度約一百分鐘有餘,沒有中場休息,該作品位列世界三大「神劇」(oratorio)絕非浪得虛名,它不僅展示海頓畢生作曲功力,更是融入18世紀後半西歐音樂風格與作曲技術最重要的發展成果,內容反映歐洲啟蒙運動崇尚自然、科學、理性的思想內涵。這在海頓的維也納好友斯威頓男爵(Baron Gottfried van Swieten, 1733-1803)提供的劇本尤其明顯,除了引用部分聖經經文,還有引自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74)著名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字句,可見到對於物種分類、動物行為、氣象天候等諸多自然科學領域現象的描述觀察。海頓畢生積累大量歌劇創作經驗以及交響曲的管絃樂團技法,直到1798年──也就是在他高齡退休後的66歲年紀,出於個人意願將《創世紀》譜寫完成。作品裡有層出不窮的高難度炫技演奏演唱,對於歌者(包含獨唱與合唱)近乎嚴苛的演唱音域與歌唱技術要求,加上複雜多變的樂曲結構、既豐富且抽象的表達內容與聲響象徵,搭配海頓對管絃樂團運用的獨到創意,無論演出詮釋或聆賞,都需要大量的相關背景知識、以及聲音藝術的想像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oratorio根源自基督宗教禮儀中的「祈禱」(orazione)和「演講」(oratore),內容以經文、祈禱詞的誦唱為主,其實和劇場元素原本並無關聯,一般不需要粉墨登場的戲劇角色或舞臺布景等戲劇表演元素。只不過,作曲家大量援引義大利歌劇處理臺詞或戲劇場景的朗誦調(recitativo)和詠唱調(aria),加上重唱、合唱等形塑角色形象或場景氛圍的表達方式,營造出某種近似歌劇的「戲劇印象」和「戲劇效果」,導致中文譯之為「神劇」。拉夫拉前衛劇團利用海頓《創世紀》大量的戲劇印象和效果,採用視覺化符號的策略,以當代多媒體舞臺科技重新演繹《創世紀》,進行二百多年前的音樂作品「再創造」。除了原本專屬於該劇團表演特徵的機械或科技設備、特技表演(演員吊鋼索、潛水等),導演在《創世紀》融入新的場景事件,將當前歐洲面臨的難民困境與聖經出埃及記的難民經驗結合,在原本三位天使的角色設定裡,添進異教世界的宇宙元素與象徵,乃至對於世界誕生起源的現代科學理解都涵括在製作群的創意思考裡。打著「前衛」的旗號,如此這般的「互文」(intertextuality)再創作,轉換成視覺意象之後,似乎顯得創意十足,令觀眾眼花撩亂、目不暇給。然而,機械設備由人為操作的過程,動作反應並不十分流暢,有時機械手臂的移動甚至顯得笨拙遲鈍、有些勉強。過多強烈的視覺符號刺激,甚至還有以文字堆砌、不明所以的動畫,對於海頓《創世紀》原本即已相當完整的音樂藝術作品造成干擾,甚至無法避免畫蛇添足之嫌,仍是無法視而不見的事實。音樂與唱詞本身即已完整演繹永恆的造物主從無到有的創造世界過程,為何還要添加文字符號 "Infinity" 呈現不規則動態的動畫?不禁令人反思,拉夫拉前衛劇團某些過於直白的表現方式,是否使得原作的抽象聲音藝術被迫承載過多額外或重覆的意念或訊息,以至顯得喧賓奪主?畢竟不是所有音樂作品都具備奧夫《布蘭詩歌》的總體藝術與跨域製作的屬性。

即便如此,由於海頓《創世紀》音樂本身即已相當完整,只要音樂部分能夠成功,整場演出依舊瑕不掩瑜。當天舞臺上的全體演出者對於海頓《創世紀》音樂的精湛詮釋令人激賞。首先,製作單位邀演的三位獨唱者,他們的外形與歌喉皆為一時之選,韓裔女高音任善惠(Sunhae IM)歌聲清亮甜美,土耳其裔德國男高音努格迪耶夫(Dovlet Nurgeldiyev)音色高貴,奧國的低男中音塔澤(Thomas Tatzl)則展現出近乎完美的歌唱技術、雄渾的歌喉以及傲人的寬廣演唱音域,表現極為亮眼。其次,更令人為之驚豔的是在林勤超的指揮之下,高雄市立交響樂團表現出嚴明精準的音樂紀律,不僅許多困難的技術性樂段(例如快速音群、速度變化、龐雜繁複的賦格樂段)絲毫不顯滯澀,個別分部的演奏細節亦表現得可圈可點,尤以木管群、法國號為最。由於海頓大量運用木管樂器與法國號作為《創世紀》表現大自然元素的象徵,甚至加入不易吹奏的倍低音管(contrabassoon),可以想見木管群與法國號樂手肩負重任。整體而言,這回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的表現幾乎無懈可擊。第三,高雄室內合唱團雖是業餘歌者組成,但表現不俗,不僅演出全程背譜,以達成導演與製作團隊複雜的戲劇表演指示,同時他們歌唱的優秀表現,遠遠高出聆賞前心裡預設的期望值。《創世紀》合唱份量極重,不僅各聲部演唱音域寬廣,還有許多高難度的賦格樂段,光就演唱技術與音樂性的高門檻而言,就已不是一般業餘合唱團可以招架,若加上必須以外語(德文)演唱的考量,對高雄室內合唱團更是難上加難。但他們克服全部難關,表現傑出,想必耗費與該團合作的合唱指導張成璞不少心力。

這是一場華麗的視聽饗宴。極致的音樂藝術,強烈的感官刺激,多元的豐富意象,帶領全體觀眾尋索這個世界誕生的原因與人類生命存在的意義。拉夫拉劇團選擇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或許對多數臺灣觀眾太過抽象深奧、有距離感,恐有徒勞無功之嫌,甚至令人懷疑部分臺灣的國家級藝術表演製作單位是否過度迷信拉夫拉前衛劇團的招牌?但得見高雄在地的樂團與合唱團表現如此優異,內心欣喜,特為之記。

《創世紀》

演出|拉夫拉前衛劇團、高雄市交響樂團、高雄室內合唱團
時間|2018/10/28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