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替這個四年週期劃下句點的《諸神黃昏》,可以說是最讓人有感覺的一部,一方面來自華格納的作品,一方面也來自拉夫拉前衛劇團製作和國內外演出者的同心協力。(沈雕龍)
10月
31
2019
除了也許無法擋的中產階級拘謹(且昂貴)的魅力誘惑,華格納鐵粉旅行團逐漸成團之外,是否亦可期待更加批判性地觀看樂劇,成為蕭伯納筆下的完美華格納人,未必是老蕭期待的費邊社會主義,或許由不同製作風格,激盪出尼采式的價值翻轉,造成華格納、尼采、蕭伯納都期待的個人至社會的改造?(王寶祥)
10月
15
2019
整體而言,這回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的表現幾乎無懈可擊。第三,高雄室內合唱團雖是業餘歌者組成,但表現不俗,不僅演出全程背譜,以達成導演與製作團隊複雜的戲劇表演指示,同時他們歌唱的優秀表現,遠遠高出聆賞前心裡預設的期望值。(車炎江)
11月
08
2018
視覺極大化的母題貫穿拉夫拉的歌劇製作,以強烈的燈光,搶眼的布景,吸睛的機械,企圖與華格納強勢又繁複的音樂一較高下,而視覺語彙編織的敘事,訴諸的可能是感官多於理智。(王寶祥)
10月
22
2018
所謂的「拉夫拉語彙」,雜揉雜耍、偶戲、電影、動畫、戲劇、歌劇類型,型構奇巧又帶些取巧的混搭,廣受歡迎,已經正式進入歌劇製作的語彙,相信今後仍會以異質的多語發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見死屍拍手叫好,這是諸神黃昏,眾聲喧嘩的世界。‭ ‬(王寶祥)
10月
18
2017
當晚演出讓人感到可惜的是,呂紹嘉指揮下的國家交響樂團,從第一幕前奏曲開始便產生了力度不足的問題,而顯得虛弱、渙散,許多雄渾、激烈的場面似乎處理的太「輕」。加上臺中國家歌劇院本身非常不理想的音樂效果,使得上述問題更為嚴重。(武文堯)
10月
18
2017
 
以「移植歌劇傳統」作為起點的動機,最後卻導向選擇「非傳統歌劇」的階段性結局。《萊茵黃金》並非那些連接著歌劇院與時代通俗美學的義式浪漫歌劇,而是華格納以哲學革新音樂,將劇場「總體藝術(total art)」拉抬到全新境界的美學企圖。(白斐嵐)
10月
06
2016
特別值得一提的,此次參與演出的台灣歌手,均有出色的表現。尤其幾位近年來常常參與歌劇演出的新生代歌手們:飾演東內(Donner)的葉展毓、飾演艾達(Erda)的石易巧等人,不斷的進步,演出水準也不斷地提升,由這次《萊茵黃金》便可明顯看出。(武文堯)
10月
0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