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微笑,給自己《再一次・美麗人生》
5月
10
2017
再一次・美麗人生(唐健哲 攝,沙丁龐客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2次瀏覽
蘇家榆 (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人們對於生、老、病、死的議題總是抱持著極大未知,四個歷程當中唯有「生」令人歡喜雀躍且期待,而剩下的「老、病、死」總是大眾避免經歷,甚至恐懼與其有任何的關聯,沙丁龐客劇團藉由《再一次・美麗人生》探討人生的四道習題,戲劇的每個環節皆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令觀眾時而因劇中人物生動的表情以及幽默詼諧的話語大笑,時而因戲劇中蘊含的深遠意義使人心有所感而泛淚,劇中所要傳達的寓意深遠,藉由戲劇訴說對於人生的價值追尋,以及面對別離的背後,轉身還能漂亮的說再見。

戲劇中描述因為阿嬤的離開,促使小丑家族的成員集合在一起,在為阿嬤守喪的期間,六個小丑進行了一場特別的回憶遊戲,進而走入時光回想的長廊,六個人在回憶的漩渦當中,有些人回想到誕生的喜悅、相遇歡欣、獲得的雀躍以及相逢的狂喜,另一方面,有些人則回憶了失去的落寞、分離的感傷以及死亡的哀傷與恐懼,六個小丑最後終於相通了死亡並不使人恐懼,重要的是要如何帶著微笑與即將遠行的親人亦或朋友說「再見」,「再見」的意義代表著給予即將啟程的親朋好友最誠摯的祝福以及對於未來再相遇的期盼。

六個小丑的生命歷程當中,對於生命誕生的雀躍及期盼是人生收到的第一份大禮,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化的來臨代表著即將進入另一階段,無論生理以及心理都需要妥善的準備以及給予自己勇氣向前邁進;而另一端,病痛的來臨顯示著人的脆弱以及需求,最後,「死亡」的叩門是無人能倖免的聲響,代表即將走入另一段旅程,隨風而遠行,不禁使人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準備穩妥地踏上這趟旅途,還是被時間的緊迫與推陳,使自己不得不向前邁進呢?而當死亡來叩門,自己是否也能對著這個世界亦或是即將啟程的旅人微笑說再見呢?其背後隱含的寓意引人深省。

戲劇中以幽默詼諧的喜劇方式探討人生必經的四道習題,來體現「生、老、病、死」的不同面向,最後對於死亡及別離的展現,更是以幽默但不失焦點的呈現如何以微笑來面對離別,另一方面,戲劇當中的音樂呈現,更是促使戲劇氛圍滲透進細胞的最佳媒介,但稍嫌可惜的部分在於,音樂對於整個戲劇的比重以及戲劇張力的烘托略顯力道不足,對於戲劇的襯托稍嫌失色,令人惋惜。

《再一次・美麗人生》藉由一場阿嬤的告別式,引發人們對於生命的回想以及讚頌,使觀眾跟隨劇中的小丑們重新檢視生命當中的每一個重要歷程,在每一個微小而重要的瞬間,為自己留下最深刻的生命刻痕,對於即將到來的別離,可以是一場不帶哀傷的生命狂歡會,讓你我更加的堅強與勇敢在每一個轉身的當下,優雅且自信微笑地說再見。

《再一次・美麗人生》

演出|沙丁龐客劇團
時間|2017/05/7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袋子掏出的酒紅外套與帽,小丑的手伸進袖裡,扮演記憶裡親人和藹的奶奶,為孫兒拭淚,擁抱在一塊;透過舊物召喚,奶奶真正回來了。對往生者的思念與不捨,就在漫長的日常儀式中逐步洗滌。(涂東寧)
5月
23
2017
來自陰間的叫號召喚,提供這些即將啟程的「當事人」表達對當前世間情緒的空間,也帶出一些值得思考的議題:因果報應的價值觀、善與惡的模糊地帶。(董又琳)
5月
10
2017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