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2/06/09 16:30
地點:台南市市定古蹟武德殿(忠義國小禮堂)
文 郭育廷
舞台木板條鋪地劃分前後兩景,兩側豎立樹狀鏡框式舞台效果的屏景,搭配藍白相間的背景,簡潔又聚焦台下大朋友、小朋友的目光。在日治時代古色古香的武德殿內,上演了以兒童與青少年劇場起家的新生代劇團──「影響‧新劇場」在2012首屆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的真人與懸絲偶演出。
本劇以「人‧偶‧童戲,懸絲偶劇」作為宣傳,還特別強調以多語發音,並聘請成大台灣文學系呂興昌教授擔任台語顧問。因此,從「人與偶」、「童戲」、「語言」三大方面檢視,應可看出劇團的企圖心是否真能完整呈現。
「懸絲偶」有小馬(主角)、大馬(小馬父母、族人)、狼、兔子、蝴蝶、小鳥、蛇等角色,由羅馬尼亞、挪威製偶師設計製作,精美度和靈活度甚佳。操偶技術尤其顯露在馬跳躍並舉起前蹄攻擊對抗狼、兔子轉動身子與上揚下垂的耳朵、由接近直線轉為環狀捆住兔子的蛇,相當靈活靈現。真人與偶的互動──說書人與蝴蝶、兔子,非但令人驚喜於細膩的操偶,也讓劇情於人偶之間過渡無痕。
由真人大姊姊充當說書人的角色,以親和的自問自答又似詢問台下小朋友的口吻,帶入偶戲所演的故事。「是什麼東西有大大的眼睛、美麗的鬃毛呢?」、「是什麼讓大地充滿生機?、「什麼是種農作物的時候?」說書人或拿著小型小馬模型或空手一講完,「是『馬』」、「是『太陽』」等台下稚嫩的聲音紛起彼落,「是『馬』」、「是『春天』」、「是『夏天』」或肯定或不直接否定小孩的猜想而逕自說出原設定的答案,減低小朋友挫折感且讓他們逐漸理解脈絡,因而在接下來的問題得出「秋天」、「冬天」的反應。這種與兒童對話並挑起其融入參與的興趣是很成功的。唯一的缺失卻在於影響了兒童邏輯認知後,卻跳過「秋天」而逕演「冬天」,一方面也許是因為述說「冬天」的「下雪」並非台灣在地氣候,讓部分小朋友無以熟悉還以為是「秋天」。跳過「秋」對比節目名稱「四季」就有一絲不符合的感覺,這也是在對俄國寓言進行跨國劇本編修時可以改進之處。
劇情以小馬從對於父母分別教導的「要勇敢、強壯」、「要善良的待人」一知半解,前者展現在「打傷一起玩耍的兔子」,後者實踐於「救了想吃他的惡狼」,造成大家都很不快樂,小馬也在疑惑中決定踏出家園尋找解答。終於在「被小鳥從蛇手上救了」、「從蛇手上救了兔子」、「協助受傷小鳥再度飛起」的過程,瞭解到若依據是非善惡來選擇,勇敢、強壯、善良是可以並存的,曾經的挫折帶來了成長。
多元的語言,實際上偏重台語,國語僅用在說書人的部份講述,英文則是主角小馬的名字,以及偶爾如「OK」等畫龍點睛引人一笑的插入式用法。台語沒有字幕,也許是避免分散小朋友注意力,而識字不多也是考量,但現場看來小觀眾們對劇情的瞭解並沒有因此被阻隔。台語用了許多生活俚俗語言,也採用語音相近的「『兔子』玩『套子』」的幽默,也有押韻的詩句,效果很好。兩個缺點,一是說書人唱某段台語歌,但是其中文字音調的抑揚頓挫和音樂旋律的高低起伏並不完全相符,以致於聽來有些拗口,可善加利用前後裝飾音來細微調整音調或重新較大改動腔詞關係;其二則是配音狼的演員壓低嗓音卻導致模糊不清,口條訓練應再加強。
由以上說書人親切的互動、小朋友觀點又簡單白話而能潛移默化相關概念的劇情,「人與偶」互動結合甚佳,「童戲」也當之無愧。陪同觀賞的家長,也從中複習了兒童的純真與觀點,同小朋友一起成長,相當適合親子一同觀賞。「語言」方面雖有與音樂配合與口條的缺失,但分別僅一例或單一角色的部份語詞,對於整體表演傷害不大。整體來看,劇團的企圖心確實達成。
其他如音樂設計、動畫投影也有不錯的表現,尤其是輕快跳躍的旋律搭配兔子的動作特別靈活神現角色的特點,懸偶小馬照湖面顯出隨自己動作轉圈的影子。可惜小馬因為誤解父母的教導而被父母和同伴批評後的低落心情,卻未如觀眾預期心理的以音樂陪襯或導引,在細節處仍有需要全面考慮之處。
立足台南成立僅一年半左右的影響‧新劇場,和國際偶戲導演Irina Niculescu合作《躍!四季之歌》,為台灣劇場界帶來新的表演形式,雖然細節仍有可以進一步商討之處,仍是一齣足以跨「躍」人偶隔閡的親子成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