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躍」人偶隔閡的親子成長之旅《躍!四季之歌》
6月
12
2012
躍!四季之歌(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9次瀏覽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2/06/09 16:30

地點:台南市市定古蹟武德殿(忠義國小禮堂)

文 郭育廷

舞台木板條鋪地劃分前後兩景,兩側豎立樹狀鏡框式舞台效果的屏景,搭配藍白相間的背景,簡潔又聚焦台下大朋友、小朋友的目光。在日治時代古色古香的武德殿內,上演了以兒童與青少年劇場起家的新生代劇團──「影響‧新劇場」在2012首屆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的真人與懸絲偶演出。

本劇以「人‧偶‧童戲,懸絲偶劇」作為宣傳,還特別強調以多語發音,並聘請成大台灣文學系呂興昌教授擔任台語顧問。因此,從「人與偶」、「童戲」、「語言」三大方面檢視,應可看出劇團的企圖心是否真能完整呈現。

「懸絲偶」有小馬(主角)、大馬(小馬父母、族人)、狼、兔子、蝴蝶、小鳥、蛇等角色,由羅馬尼亞、挪威製偶師設計製作,精美度和靈活度甚佳。操偶技術尤其顯露在馬跳躍並舉起前蹄攻擊對抗狼、兔子轉動身子與上揚下垂的耳朵、由接近直線轉為環狀捆住兔子的蛇,相當靈活靈現。真人與偶的互動──說書人與蝴蝶、兔子,非但令人驚喜於細膩的操偶,也讓劇情於人偶之間過渡無痕。

由真人大姊姊充當說書人的角色,以親和的自問自答又似詢問台下小朋友的口吻,帶入偶戲所演的故事。「是什麼東西有大大的眼睛、美麗的鬃毛呢?」、「是什麼讓大地充滿生機?、「什麼是種農作物的時候?」說書人或拿著小型小馬模型或空手一講完,「是『馬』」、「是『太陽』」等台下稚嫩的聲音紛起彼落,「是『馬』」、「是『春天』」、「是『夏天』」或肯定或不直接否定小孩的猜想而逕自說出原設定的答案,減低小朋友挫折感且讓他們逐漸理解脈絡,因而在接下來的問題得出「秋天」、「冬天」的反應。這種與兒童對話並挑起其融入參與的興趣是很成功的。唯一的缺失卻在於影響了兒童邏輯認知後,卻跳過「秋天」而逕演「冬天」,一方面也許是因為述說「冬天」的「下雪」並非台灣在地氣候,讓部分小朋友無以熟悉還以為是「秋天」。跳過「秋」對比節目名稱「四季」就有一絲不符合的感覺,這也是在對俄國寓言進行跨國劇本編修時可以改進之處。

劇情以小馬從對於父母分別教導的「要勇敢、強壯」、「要善良的待人」一知半解,前者展現在「打傷一起玩耍的兔子」,後者實踐於「救了想吃他的惡狼」,造成大家都很不快樂,小馬也在疑惑中決定踏出家園尋找解答。終於在「被小鳥從蛇手上救了」、「從蛇手上救了兔子」、「協助受傷小鳥再度飛起」的過程,瞭解到若依據是非善惡來選擇,勇敢、強壯、善良是可以並存的,曾經的挫折帶來了成長。

多元的語言,實際上偏重台語,國語僅用在說書人的部份講述,英文則是主角小馬的名字,以及偶爾如「OK」等畫龍點睛引人一笑的插入式用法。台語沒有字幕,也許是避免分散小朋友注意力,而識字不多也是考量,但現場看來小觀眾們對劇情的瞭解並沒有因此被阻隔。台語用了許多生活俚俗語言,也採用語音相近的「『兔子』玩『套子』」的幽默,也有押韻的詩句,效果很好。兩個缺點,一是說書人唱某段台語歌,但是其中文字音調的抑揚頓挫和音樂旋律的高低起伏並不完全相符,以致於聽來有些拗口,可善加利用前後裝飾音來細微調整音調或重新較大改動腔詞關係;其二則是配音狼的演員壓低嗓音卻導致模糊不清,口條訓練應再加強。

由以上說書人親切的互動、小朋友觀點又簡單白話而能潛移默化相關概念的劇情,「人與偶」互動結合甚佳,「童戲」也當之無愧。陪同觀賞的家長,也從中複習了兒童的純真與觀點,同小朋友一起成長,相當適合親子一同觀賞。「語言」方面雖有與音樂配合與口條的缺失,但分別僅一例或單一角色的部份語詞,對於整體表演傷害不大。整體來看,劇團的企圖心確實達成。

其他如音樂設計、動畫投影也有不錯的表現,尤其是輕快跳躍的旋律搭配兔子的動作特別靈活神現角色的特點,懸偶小馬照湖面顯出隨自己動作轉圈的影子。可惜小馬因為誤解父母的教導而被父母和同伴批評後的低落心情,卻未如觀眾預期心理的以音樂陪襯或導引,在細節處仍有需要全面考慮之處。

立足台南成立僅一年半左右的影響‧新劇場,和國際偶戲導演Irina Niculescu合作《躍!四季之歌》,為台灣劇場界帶來新的表演形式,雖然細節仍有可以進一步商討之處,仍是一齣足以跨「躍」人偶隔閡的親子成長之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