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不足,您言「輕」了《我為你押韻——情歌》
五月
28
2012
我為你押韻(陳又維 攝,創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5次瀏覽

演出:創作社劇團

時間:2012/05/24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文 黃心怡

在談戲之前,我想先說說影響本劇的外在因素。本劇選在文山劇場上演,這是一個鏡框式的舞台,不能算是小劇場,但也不大,而它的觀眾席多至17排,且不夠傾斜,導致後排觀眾除了距離遠之外,視線也不佳——前排觀眾的身影容易自然地將後排觀眾從戲裡拉出來,而在本劇中,由於每一場之間「段落」式的處理,這點尤為明顯。這是文山劇場先天不良之處,劇團選擇此場地演出必有其考量,在此按下不表。但除此之外,控制室的嚴重漏光、遲到觀眾進場時的徘徊拖延,都在在干擾了觀賞經驗。

本劇名為《我為你押韻——情歌》,由劇名看來,音樂的角色應舉足輕重,實則不然:與其說它強調音樂,不如說它強調「詞」。事實上,本劇的聲音層次感處理得不夠細緻,先是所有演員一律使用麥克風收音,這點就讓人犯疑:文山劇場不大,演員的聲音應不致無法投射,為何非用麥克風不可?再者,使用麥克風並非原罪,但擴大器放出的聲音卻毫無層次感,當演員在幕後說話或是暗場的時候,觀眾聽到的聲音和他們在場上時並無區別,缺了空間感的聲響,使看戲頓時變得像看中文配音的韓劇。使用麥克風的另一個缺點,是易產生雜訊,首演時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所幸不久後旋即解決。本劇在一些場景的聲音處理是有新意的,比方說使用手持麥克風Beat-box,或利用麥克風的回音效果模擬電台DJ談話,但可惜沒能將這樣的層次應用至整齣戲中。

另外,多次轉場使用音樂,卻常在下一場燈亮前就急收,造成了斷裂的效果——也許正如劇中人所說的,「我們都只記得一個瞬間」,這樣的手法也是製造「瞬間」的方式之一,但是,我總覺得不論要製造什麼效果,都必須顧及觀賞的流暢性。當下的感覺是技術出了差錯,讓觀眾置身於略顯侷促的黑暗中。

在場景與場景之間,本劇的處理確實是斷裂的。或可解釋為對記憶中「瞬間」的描繪。劇中維英(蔡佾玲飾)不斷纏著柏翔(王宏元飾)說故事,而本劇刻意不清的敘事線,卻證明了「故事」的缺乏必要。柏翔說,編劇最怕被人預設、被人料中,但偏偏本劇的劇情就真的那麼容易被預設、被料中(維英就是柏翔六年前救的女孩),連他賴以維生的「韻腳」,都不免顯得有些「老梗」。劇中人不斷重覆著陳腔濫調,但幸好,觀眾仍然買帳,又或者不幸,觀眾居然買帳:當我們在劇場裡享受這來自肚皮的笑聲,我們笑的是什麼?文宣上的「療傷輕喜劇」其實是後設的,觀眾抱著被療癒、被逗樂的心情進劇場,有意識地自療發笑,最後什麼也不帶走。

劇中關於張雨生的緬懷令人同感,我也喜歡那場關於高中聯考的電台回音,但在喜悅之餘,不免讓人斟酌,是否過於依賴張雨生了?從「天天想你」的純情到「沒有菸抽的日子」的無奈,觀眾欣然接受,但是這一步棋似乎下得容易了些。建築在觀眾對張雨生的共同記憶之上,本劇鋪墊出一種懷舊的、浪漫的情懷,但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本劇現有的那種氛圍將蕩然無存。這當然不是一齣以張雨生為主的戲,但是如此頻繁地運用他的音樂,卻也只是運用他的音樂而已,似乎稍微便宜行事了。

劇中換景人員打扮得像服務生,是一可愛的亮點,但可惜換景時而半明時而全暗,讓人摸不清究竟該如何熬過換景時間:是要抽離或得細看?而林家麒所飾演的服務生一角,溜著滑板車穿梭舞台,也是一個靈活且精彩的小插曲,但亦可惜運用得不多。其實,本劇中舞台裝置變換頻繁,但演員們的走位卻顯得侷限,多在左右舞台橫向直線式移動,略嫌遺憾。

平心而論,本劇有其趣味,論「輕」是輕,但精緻度不足,不像首演,倒像整排。若能加強各項技術的熟練和細膩度,方能得收「療傷輕喜劇」之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十一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六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六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六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四月
21
2022
有目的性地注入特定傷痕歷史與人權議題的語境,以描寫威權體制的痛省為經;以涉及多種性向,甚至是泛性戀(Pansexuality)之流動的愛為緯。(簡韋樵)
三月
28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三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三月
01
2022
在右手歇斯底里地反覆敲擊琴音下,鋼琴家陷入癲狂,達到當晚的最高潮,全場亦隨之狂喜,在曲畢後鼓掌不止。
二月
1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