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魚《雙城紀失》
5月
17
2016
雙城紀失(劇場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0次瀏覽
葉盈孜(社會人士)

這是一齣基數為「雙」,卻不斷bonus的精采故事。

香港與臺南,兩個女人、雙面舞臺、兩位編劇疊合敘事與對話的過程,開宗明義「不紀事而紀失」的破題,正如「在香港的臺南人」陳敏慧與「在臺南的香港人」歐陽慧敏,透過日益發達的通訊設備遙望彼方,搬演各自生命記憶,細數兩個城市逐漸消亡的一切。

觀眾甫入場即面臨選擇,要穿越登機門飛去香港?或者留在臺南?雙面舞臺設計相當切題,原來鏡框式單面臺應是從中剖為兩半,黑色布幕包覆整個空間,兩邊觀眾也因相隔兩地而無法感知對方。開演後發現其實不管選擇哪個城市,皆可借助直播投影窺看另一個城市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透過投影螢幕轉播的畫面品質不佳,且皆為局部片段呈現,然而這樣的設計也有種隔岸觀彼城,霧裡看花的感觸,畢竟相隔兩地,自然無法盡覽對方所有。

在香港,蜷縮在紙箱中的歐陽慧敏翻身探出頭,揭示她即將要動身前往築夢的冒險地,並透露在香港難以發展的現況,當她打包好行李離開後,陳敏慧便接著抵達,展開她在香港的新生活。兩位編劇的差異在本劇中產生相當有趣的對比,雖然身處同一個時間軸,但陳敏慧急促緊張的說話方式,大量詩意而略顯憂鬱的台詞;對照身在臺南的歐陽慧敏,大剌剌而開朗自然的談笑,兩者均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在秉持著高效率的高壓城市,面對男友離奇失蹤,一個年輕女孩的焦慮和無助;以及在另一個步調相對緩慢悠閒的城市,歷練人生風浪的女人,再次踏上冒險的興奮心境。

兩位編劇同步創作的另一個有趣之處在於,觀眾可在劇情的推進與雙舞台的參照下,看見許多臺南人/香港人對彼此的想像,和對自身的反思與批判,諸如香港知名動畫《麥兜故事》身份與背景的變質,被宣稱50年不變的香港,卻在消失在大角咀的「春田花花幼稚園」和取而代之麥兜上武當山練功的橋段中,反映出所謂不變的破滅與可笑。反之臺南對老東西的珍視向來有目共睹,但劇中卻以在地人視角,挖掘出曾經在故鄉記憶中明亮的老戲院,如今已成雜草叢生的廢墟,或者為了公眾利益面臨被徵收的民宅等……臺南同樣有些什麼正在遠去。

在陳敏慧和她失蹤男友梁震對香港的閱讀中,金魚街上成群被塑膠袋困住的金魚們,正如被異化的現代城市,0.01公分的距離看似接近,卻是永遠無法輕易碰觸彼此的鴻溝,正如劇中所述,魚的記憶只有3秒,在魚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稍縱即逝,而繁忙城市如魚,生存在其中的人們也是魚,淹沒在時流裡,無論是粗暴的被消失滅頂,亦或順其自然淡出城市的記憶,人與城之間雙重的消逝,即是《雙城紀失》一劇為這種種美麗與哀愁,留下的蒼涼手勢。

《雙城紀失》

演出|香港劇場空間
時間|2016/05/07 14: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號稱訊息同步、天涯若比鄰的現實世界,仍是因為訊號傳遞的零時落差,藉此隱喻各個城市猶存有各自的差異。導演表現城市存有差異的意圖時,他仍不忘這個劇作的主軸,亦即提醒觀眾,這是一個「人」與「城市」的故事。(劉祐誠)
5月
18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