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馬戲篷之夢——臺灣馬戲之家FOCASA
3月
27
2023
FOCASA馬戲藝術節(© FOCASA馬戲藝術節提供/攝影Rafael Wu)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2次瀏覽

文 李曉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副教授) 

 如果每個人身上都存有小丑的DNA,你、我會遺傳到的是哪類小丑的標記? 

馬戲表演有其長遠的演進歷史,世界各國的馬戲團表演形式各具專長特色,呈現風格多元混搭,既有前衛潮流的演出樣貌,傳統經典技藝至上的演出亦能大鳴大放。沒有改變的是馬戲表演的精神價值——帶給人們找回童年純粹的快樂。像是「小丑」作為馬戲表演的靈魂人物,常以誇張滑稽的表現姿態逗人歡笑,讓觀眾置身神奇的魔幻情境中,忘卻世俗煩惱與憂愁。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在2009年草創時期的團名為MIX舞動劇坊,2013年第一次到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Avignon)演出,也是來自臺灣的MIX男孩們畢生第一次在馬戲帳篷內展出作品。團長林智偉因而起心動念⋯「未來我們也要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馬戲篷」。2014年MIX團隊宣告正名為Formosa Circus Art福爾摩沙馬戲團(簡稱FOCA)。十年後FOCA的年度團慶報告,林智偉將購買馬戲篷的夢想計畫置入營運目標中。2022年FOCA團隊買下全臺首頂馬戲篷,在臺南水交社推出「FOCASA馬戲藝術節」暖場試營運,締造由民間劇團直接策動舉辦以馬戲為主體的大型藝術節活動運作模式,主導表演藝術品牌形象優勢的高度價值與格局,以單個週末五萬人次的入園成果,亮麗啟動圓夢之旅。 

2023年首屆「FOCASA馬戲藝術節」2月22日至28日在臺南水交社熱鬧開園。以「馬戲糖果村」命名,巨大的馬戲篷「Village-13」(簡稱 V-13)披著紅色的大頂彩衣華麗吸睛,成為藝術節園區主角座標,鏈結構築八大特色活動展區,邀請來自法國、澳洲、柬甫寨、南韓、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等七個地區具代表性的馬戲表演團體與藝術家呈現當代馬戲的多元包容性與世界觀。此外,匯集國內的馬戲業內精英團隊以及唯一培育特技雜耍專業的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學生等,展開為期七天,共計三十組團體連袂共創150場演出。

除了各類型的馬戲表演,「FOCASA村莊」在“村長”廣播的指引聲中,“村民”恣意遊樂於八大主題區,挑戰極限走繩、仰望摩天巨輪上Unique優尼客當代馬戲團表演的驚險刺激、離地體驗浪漫高空的探索等。在臺南白日熱度高漲、晚間轉冷起風的春日裡,在村落中的村民們享受著電音派對,與招呼巨人“尋夢小丑”親切互動,於風格市集滿足美食美酒饗宴。這難以言說的感知與感動相互竄流,只有入園加入村落社群的人方能共感體會其中臺式風味嘉年華的自由與歡愉。


 馬戲臺南——作為城市連結 

「FOCASA馬戲藝術節」聯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藝術節,得力於市長黃偉哲與其市府團隊政策機制的支持、文化局陳修程局長協助與行政單位部門接力提供的行政服務。藝術節主辦之一兼執行的FOCA團隊在少有官方監督與箝制的文化環境中保有其自主性,編製撰寫出專屬臺灣馬戲藝術節營運執行「劇本」指南與階段性結論。

藝術節定位明確,以馬戲表演為主軸,突顯馬戲帳篷聚焦亮點,成就馬戲社群的整體為核心目標。藝術節在市場行銷的策略不再強調拉攏廣大觀眾,而是營造同感體驗,將入園的參與者成為馬戲社群的一分子,凝聚未來的優勢力量。FOCA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完成簽訂合作契約,內容訂定臺南為「FOCASA馬戲藝術節」基地、FOCA進駐臺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合作計畫、開發水交社園區串連產業計畫等。

藉由藝術節活動期間積極邀請「亞洲馬戲網絡」(Circus Asia Network, CAN)非官方組織的核心成員,在臺南舉辦國際年會,促成更多馬戲藝術家、馬戲團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亞洲馬戲網絡執行委員張欣怡協同包括日本「瀨戶內馬戲工廠CIRCUS FACTORY」總監、柬埔寨法爾學校、韓國「首爾街頭藝術節基金會(Seoul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Street Arts Festival Team)」、印尼藝術學校等核心代表,在臺南與甫成立的「臺灣特技舞蹈協會」理事長林佳鋒進行對談,經文化部的支持允諾,媒合亞洲馬戲網絡CAN在臺灣註冊總部的未來願景。 


FOCASA馬戲藝術節(© FOCASA馬戲藝術節提供/攝影Rafael Wu)


跟著表演走動的劇場空間

空間,是決定藝術節成功的基本要素。「FOCASA馬戲藝術節」在佔地四公頃的臺南水交社辦理藝術節,臺南市府與企業支援城市軟硬體設備,從封街交管暢通藝術節活動動線與安全管理、市府封街辦桌宴請國內外藝術節演職人員體驗在地風情;臺南晶英酒店、和逸飯店臺南西門館、臺南十鼓捷絲旅酒店與藝術節簽訂企業合作夥伴關係,支持藝術節在連假期間舉行,帶動地方特色發展與觀光休閒產業的需求結盟共創商機;臺南相關旅店櫃檯或大廳都能輕易取得藝術節文宣資訊;高鐵二月份刊物亦登載藝術節活動內容;臺南大多數市民知道有馬戲藝術節正在進行中。以上實例都是這個城市給予藝術節的「空間」支持。

有別於國內外其他藝術節受限於劇場空間的運用,表演場地除了在大、中、小型劇場舉辦,甚至租借學校、教堂、餐廳、公園等空間改造而成臨時劇場,借以容納表演團隊的演出量,活動結束後再進行拆除,但也造成資源與人力的耗費。「FOCASA馬戲藝術節」以馬戲帳篷為劇場,用貨櫃與平台組合成活動區域,可隨機拆裝。馬戲帳篷為移動式劇場,無須憂慮戶外演出常有的天候問題,也沒有劇場房東租借使用上的規範困擾與限制。這頂跟著表演走動的劇場空間,對應不斷變化重新定義的臺灣政治風向施政作為,所衍生出的不確定因素,可以緩解策展單位壓力避免風險,奠定獨立執行藝術節的自主性與延續性,創造有利形勢。

以馬戲為主元素融合城市文化風貌的藝術節文化模型,創產出馬戲篷演出主題樂園式的定位運作機制,可以駐點在地深耕、可以呼應各城市主題、可以輸出作品飛向國際、也可廣邀世界引進篷內做客。馬戲篷的持續重複使用特質,亦是藝術節呼應綠色環保、利益環境與人我,永續發展的專業文化事業標誌。


策展兼顧受眾、票房與內容 

藝術節策展人張又文精準掌握受眾輪廓,針對不同消費族群提供更貼近需求的行銷想法,構作出的馬戲平台,擁有創造馬戲藝術節消費場景的絕妙組合及擴充消費者名單的實力。藝術節的經濟收益,票房仍是主要的經濟命脈。馬戲篷內售票演出,九個作品,演出十九場次,共計12,000席次,全部完售。

入園票卷扣除購買帳篷演出票卷者不需再購買入園卷、90公分以下孩童免費入場規範,根據主辦單位粗估至少售出60,000張入園票卷,但企業贊助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亦是藝術節活動的重要經濟支柱。多個臺灣知名企業體贊助資源補充馬戲藝術節運作,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等企業主親臨「FOCASA村莊」,恰恰提供了馬戲藝術工作者與企業贊助者自由暢談的好機會與好氛圍。

帳篷演出節目內容豐富而多元,包括三個國際特色團隊代表作、四個臺灣品牌團隊五齣精選劇目+唯一臺灣培育馬戲專業學校的畢業公演《bond》。

國外團隊包含在國際備受矚目的法國Fills Monkey,推出《We Will Drum You》敲打出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勁爆瘋狂。澳洲的Gravity & Other Myths上演《A Simple Space》純粹身體堆疊顛覆極限的複合式、並聯式身體動力美學。柬埔寨團隊 Phare - The Cambodian Circus 的《SOKHA》,以獨特的敘事手法,抒發生命情境。

篷主臺灣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上演《嘛係人》、《馬戲派對》二齣力作。天馬戲創作劇團,演出親子馬戲音樂劇《誰偷了我的超能力》。紅鼻子馬戲團帶來《ㄚㄧㄨㄟㄛ/ a i u e o》的互動模式演出。創造焦點由女力登場演出女馬系列《#Since1994》。


FOCASA藝術節與母校戲曲學院師生協力

FOCASA也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合作,除了大四畢業生在帳篷演出《bond》,還包括大二學生因應展演實習課程的表演與實務、在「跳跳糖舞台」呈現集體創作雜耍小品《荏苒(人染)》;其餘全體大學生在藝術節擔任園區工讀生,支援各展區服務與導覽工作。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FOCASA馬戲藝術節(© FOCASA馬戲藝術節提供/攝影徐聖淵)

回顧臺灣特技表演藝術教育發展的歷史,自1982年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成立「綜藝科」,開啟特技專業人才培育由家班制改變為正規學制。1999年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劇校與國立國光藝術戲劇學校合併升格為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復興「綜藝科」與國光「舞蹈科」合併為「綜藝舞蹈科」。2006年奉教育部核定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改制為臺灣戲曲學院。2007年綜藝舞蹈科更名為「民俗技藝學系」。2008年最後一屆二專學生畢業踏出校門(林智偉就是此屆的畢業生)。2007年民俗技藝學系招收第一屆的學院部學生,建立包括國小部、國中部、高職部、大學部共計十二年學程。臺灣特技教育史開始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具有指標性的重大意義。

不過在「特技表演藝術」教學體系上僅有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多數國民對於特技表演藝術文化傳承的生態環境以及市場的變動與需求缺少關注與瞭解,在高等教育中對於特技表藝人才的培育,仍有待開發。特技表演在國內仍屬新興的學術領域,因此借鑑其他國家馬戲特技藝術教育之理論與研究策略,將可成為有效建立特技表演藝術發展的重要途徑。

根據衛武營馬戲平台在2019年11月23日舉辦的:「流變的身體技術─馬戲語彙的建構、發想與創新 」國際論壇,當時擔任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CNAC,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du cirque)總監吉哈.法索里(Gérard Fasoli)陳述:「法國馬戲藝術中心是國家教育機構,90%的經費來自中央補助,10%來自地方補助。中心主要任務之一為三年的大學教育學程,學生畢業後可領到兩份文憑,包含大學學士文憑與國家專業證書。學生完成三年學業後,畢業作品會在各國劇院巡迴演出。」 CNAC法國馬戲藝術中心成立逾三十年,法國的馬戲教育除了已經在金字塔頂端的CNAC機構外,還有350所法國馬戲學校聯盟教育機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由教育部技職司管轄,與法國馬戲中心的主管機關不相同,法國馬戲中心隸屬法國文化部,專門從事馬戲表演與馬戲研究。借鑑法國在馬戲藝術產業生態發展系統,可以促動臺灣產官學在建立整合馬戲產業推動發展的結構與角色思考。


創造與破域——不設防馬戲

民俗技藝系設定在高中階段著重特技技術養成訓練,大學階段著重培養學生整合、詮釋、運用、發展的能力,進而打破框架找到特技表演的身體內涵與話語權。期許學生不再認定馬戲只能做什麼,也不過早定義什麼是馬戲藝術。冀望特技學生在「破壞性」的創新學習過程中,找到持續創新的力量。

檢視民俗技藝系至今已培育出十屆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成果,馬戲學生漸漸培養出對話的能力,非科班直升、經由獨招考入民藝系的新生,帶著各自領域的表演專長入學與科班生相互觀摩擴展彼此視野,積累臺灣特技表演在當代的多元表現能力。

表演者知曉劇場 、了解藝術,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擁有自己的觀點,用當代馬戲的身體美學,提供一個適合當代有效的表達方式,這是特技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競爭能力。「否定歷史的人沒有根基,但一昧被束縛在過去之中,放棄跟當代對話的人也沒有未來。」這些實際的力量,都比任何「定義」上的爭辯還具啟發性意義。

創作是生命的延伸而非仿製,是生命的擴大而非重置。臺灣特技、馬戲創作表演除在經典劇目傳承外,馬戲藝術創作者應該勇於挑戰和實驗自己本位的邊界、突破表演藝術的框架、探索積沉已久的潛力與活力、建立當代臺灣馬戲斬新的氣象與形象。 

《FOCASA馬戲藝術節》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3/2/22~28
地點|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我們不僅可清晰看見環狀的硬體結構分布在草地四周,同時圓形的燈泡佈置,也讓FOCASA得以馬戲為中心,將前來迎接熱鬧的民眾兜成了無數個小型聚落,在點狀的分布當中,沉浸在如遊樂園般的探險氛圍。(簡麟懿)
4月
02
2022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