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冠菱(2024魚池戲劇節總策展人)
有點難想像在被重重山巒包裹的南投縣魚池鄉,會有戲劇節。魚池鄉的書店、藝文組織及建設較都市匱乏,然而,正因為交通與文化傳播的不易,反而助長了當時還是臺北藝術大學的學生——以巫明如和林志慶為首的返鄉青年【1】,想把戲劇「種」回家鄉的信念。
2018年,魚池戲劇節(以下簡稱魚節)第一次亮相。那時沒有知名度也少有政府的挹注,只有一群滿懷抱負的青年,在街道、菜市場便開始表演,民眾從零零散散,到越來越多人或坐或站、聚集看戲,成了獨特的魚池風景,漸漸地引發民間各界與政府單位的關注與支持,使魚節從一個童稚的孩童長成青少年的模樣。
「勝春園」北管復興計畫階段性展演(2023魚池戲劇節提供/攝影鹿溪製作)
魚池戲劇節與地方關係?
青年難免叛逆、力求突破與轉型,但是始終未變的初衷是「想把演出帶回去給地方民眾看」。為了達成此目標,魚節特別留意節目主題、形式與場域的連結、觀眾與表演者的組成。
節目主題多從日常生活和地方軼事開展,形式上則因場域調性而限地創作。比如在2023年第六屆的其中一檔節目中,演員洪健藏以戲劇包裝導覽的方式,帶領觀眾遊覽廟宇。外地觀眾能從信仰中產生連結,在地居民除了熟悉戲劇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之外,也透過戲劇傳承地方的口述歷史,盡可能地達到文化的保存、維護。
對於南投的青年創作者來說,魚節則是個啟發與實踐的實驗場。因此,培育青年創作的「口袋劇場」計畫【2】和「藝童玩戲劇夏令營」應運而生。這股充沛的能量,與暨南大學(下稱暨大)戲劇社互相影響,後面將會提及。對於地方居民來說,魚節是異界產業結合的好機會,達成與在地品牌相互回饋、資源共享的效益。另外,或許也可視為具凝聚力的慶典,從魚節的前置籌備期和地方民眾的情感交陪,一直到展期結束後仍能聽到居民聊戲、期待下次策展等可見。
口袋劇場各個青年創作團隊本身就有魚節的創作補貼,由觀眾票選出的第一名另外獲得一萬元獎金,由廟主委加碼(2023魚池戲劇節提供/攝影琦涵)
然而,「地方的『所有人』真的需要藝術(節目)嗎?」這是筆者在策展時最大的疑惑。
以2023年的觀察為例,展區設在民眾常聚集的街道及廟宇,然而觀眾八成為外地人。部分的在地人,可能較不知道如何實際參與,僅是帶著關心與好奇而張望著,這與喧鬧、慶典式的魚節對比,有些扞格。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看嘸舞蹈劇場《她都知道She Knows》(2023魚池戲劇節提供/攝影琦涵)
轉型:「做出地方真正需要的演出」——地方常民史的超展開
2024年魚節以「七年之ㄧㄤˇ」為題,最主要的轉型聚焦於「做出地方真正需要的演出」的節目命題——並非邀請民眾一同演出,而是透過深入訪談等田調方式,匯集成地方常民史,旨在保存與維護地方人文史料。【3】
此屆五檔節目中,有三齣戲被賦予表演團隊在展演時需直接使用居民訪談錄音檔或參與田調,避免藝術創作與地方需求缺乏共識的策展命題。其餘兩齣戲,則來自暨大附屬高中製作出地方的郭百年歷史事件,以及魚池戲劇團【4】培育中彰投青年的成果。後面兩者展現出第七屆欲透過藝術教育為城鄉發揮影響力的企圖。這還得先說明魚池鄉產業及人口結構性的問題——城鄉資源分配不均,使得青壯年外移,留在南投的孩童與青少年的發展成了隱憂。
因此,魚節擴大青年藝文培育的層面,讓這群孩子課餘有更多元的選擇,也預期培植出地方藝文人才。另外也與暨大戲劇社連結,在後者的助力下更深耕地方,同時魚團提供培育、參與演出、執行異業合作等學習機會,達到雙贏。這例子說明魚節與魚團的期盼——當地方青年創作者們準備好之時,魚池乃至南投也有望擁有自己的藝文產業。
此文寫於第七屆魚節的籌備期,尚無法在此提出轉型實際的效益。然而,已可預見光是策展層面的轉型是遠遠不夠的,魚節仍需要持續深耕地方,不僅限於策展期,同時需要更充裕的經費挹注。
魚節的案例展現了策展與轉型是進行式,每屆的策略皆視地方民眾的參與度與需要而有所不同。2024年的轉型,是奠基於過去六年來所積蘊之民眾參與的能量,期待延續與持續發揮影響力。
盼望魚節乃至其他地方藝術節,能持續深耕地方,保存記憶與傳承文化,進一步重構地方凝聚力,發揮藝術「召喚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的功能。
注解
1、魚節的創建是由一群北藝大的學生一同策辦,篇幅之故,行文只能紀錄最主要的巫明如、林志慶,其他主要成員的貢獻皆功不可沒。過去少有機會能一一羅列,容我在此詳述:姜賀璇(藝名為關何)、鍾凱文、林奕達、鄭鈺儒、重田誠治、周品嘉、邱沛真。
2、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的口袋節目是由地方組成的看戲委員會評選,由他們決定地方需要被注入的不同觀點。
3、逾十位的地方民眾深度訪談。相比本身就具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的人,今年的策展團隊更聚焦在默默為地方耕耘的常民,比如在菜市場經營咖啡店的秋萍姐,為下課無處可去的孩子們免費提供可久待的空間,也致力於推廣魚池的咖啡產業;或是現已近百歲的泥作師傅葉榮成,他參與早期中部的建設及921大地震後的重建工作等。趁著策展,將地方的常民史進行保存與維護是有必要的。籌備上,田調主要由策展團隊、協同表演團隊「部落劇會所」完成。前者於此次另設「靜態展」,除了展出完整的田調故事外,結合遊戲的形式邀請觀眾實際走訪,以更熟悉地方人文史;後者則直接影響創作,使展演不只是保存記憶,更是符合地方的需要。
4、2024年除了是魚池戲劇節的轉型以外,也是團隊編制的轉向——分界點為2024年「魚池戲劇節」獲得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的肯定,因此另外分出「魚池戲劇團」。這兩者是不同團體(但在粉絲專頁與官網的組成上仍為同一個,並稱「魚池戲劇團」),所承攬的業務與組成編制也不同。兩者的關係以今年來說為:戲劇團在戲劇節定位裡是受邀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