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622
2022年以「酬神」為主旨,和魚池麒麟宮代化堂合作,將演出場地移到廟宇內外,今年延續地方信仰場域作為活動核心,繼續強調:走到此刻已邁進第六年,秉持著把戲劇「種回家」表演給家人看的精神⋯⋯「慢漫—Chill For Life」,為今年命題,兩個晚上的表演節目內容分為邀請和甄選兩類⋯⋯
8月
25
2023
1571
也許實體與線上的差距,問題從不在於具有哪些限制或優劣;正好相反的是,確實存在的各種距離(感),如何成為激發想像的工具?或者,如何開創另一種思考途徑?提問一個地方的可能性,顯然團隊早已做足準備⋯⋯(楊智翔)
8月
04
2021
1268
簡而言之,《娛池》不只是跨越空間藩籬,也模糊了觀眾/表演者的界線與身份差距。而這觀演關係的轉變帶來思考:如何拿捏戲劇的虛構性與現實生活此一審美界限?能否在虛實中區辨演出與生活(現實)?最終幫助我們對於新型態之表演藝術的觀演關係思考更開闊。(曾冠菱)
7月
29
2021
1635
是以,戲劇節究竟想邀誰來看戲?或更直接地說,是想要誰來魚池看戲?團隊為何安排這些戲在此發生?在地居民需要的刺激,是這些故事的集合已能滿足?外來者願意來到魚池,能否欣賞到更具地方氣息或空間特質的展演?如何校對或取得更加平衡或合宜的地方創作藍圖,也許是下一屆團隊能夠深思的策展要素。(楊智翔)
8月
04
2020
1514
綜觀「魚池戲劇節」與《富世漫步》,二者的策略與目標不盡相同,不應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度量,筆者只是從中觀察劇場藝術與社區/部落之間互動的不同可能,思考ㄧ個我們近年已經太常聽到所謂「藝術介入」的說法,到底劇場專業工作者想要做到的是引介表演藝術活動﹖或是通過集體藝術經驗進行真實的在地共創?(楊美英)
8月
04
2020
1123
此兩場演出,因著策畫著的創作身分與表述意識不同,即使同樣以「地方」為題名與號召,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氛圍。某種意義上,兩檔演出各自的不平衡,似乎映照出戲劇進入地方場域的兩難。(黃馨儀)
7月
31
2019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