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題與節目編排
現今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表演內容結構差異不大,不出段落式的曲目安排,加上舞蹈表演、樂器演奏來豐富演唱會的內容,而強烈的視訊及燈光設計則在加強觀眾的情緒上有突出效果,加以歌者的言論以及與觀眾的互動,觀眾不難感受到,這些安排與設計,是在鋪陳出一個演唱會的主題與其蘊含的思想。演唱會表演者及其背後創作團隊逐漸將野心放在表達一個完整故事或思想時,各種橋段設計、舞台元素所展現出的成果,便足以檢視上述企圖是否達成。當演唱會試圖同時擁有角色、舞台、故事與觀眾,便跳脫了原有的演唱會娛樂性至高的框架,而成為一個更為深刻的作品,也給予觀眾更多切入欣賞的面向。
一場演唱會中所要敘述之事,除了藉由視訊中傳達的畫面與文字幫助,表演中最主要的「敘事者」即是歌者。歌者在演唱會中扮演了雙重角色,第一個角色為歌手自己,而其倚賴的是歌手本人的偶像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並非在演唱會中,而在表演前即是歌迷所理解的形象,融合了歌手自身的個性、經歷,及經紀公司打造而成。第二個角色,是歌者必須去扮演每一首歌曲當中的角色及敘事者,如果我們暫時試著將演唱會的逐首歌曲,認知為戲劇中的幕,則演唱會當中每一首歌應有其各自的劇情與情感,透過歌曲、歌詞,甚至參考該歌曲所搭配的音樂錄影帶情節。而演唱會中的主題最後的呈現成功與否,往往就是需要歌手的這兩個角色來支持。
在徐佳瑩、萬芳、莫文蔚三人的演唱會中,徐佳瑩的《是日救星》在主題性上最為明確。演唱會同名單曲〈是日救星〉,搭配上音樂錄影帶略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視覺畫面,最後成為一首風格強烈的作品,若綜合歌曲的編曲與歌詞一併考量,與其說〈是日救星〉在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倒不如說是在展現現代人生活在資訊爆炸底下產生的焦躁行為與情緒,而〈是日救星〉的歌詞寫道「今天爆炸前快救自己出來」,前一句卻又說「你本來就不在,要證明什麼存在」,不提供任何自救的途徑,似乎暗示著其實「沒救」的未來,亦充分表達了現代人在癲狂現實中反覆的心理狀態。若說〈是日救星〉是一首描寫「社會心理學」的歌曲,則《心裡學》專輯,就是拿掉了「社會」的部分,專輯中的作品不再試圖探討社會與人的現象,而是將探討收縮於個體心理之中,著重於個人的心理狀態描寫與抒發。從社會心理學到個體心理學,這兩個不同方向的「心理學」成為了《是日救星》演唱會最大的主軸,是一個相當具有野心也迷人的主題。
《是日救星》演唱會以視訊開場,內容大致上延續著〈是日救星〉MV的風格及主題,表現出現代人的情感疏離、情緒爆炸等等文明造成的「病」,綜合視訊中強烈的黑暗與緊張感,以及專輯《心裡學》中探討個體心理狀態的企圖,不難看出「人在環境下產生的心理疾病」即《是日救星》演唱會試圖呈現或探討的主題。然而在視訊開場過後,徐佳瑩演唱的第一段落,選曲為與此主題無太大關係的〈言不由衷〉、〈高空彈跳〉、〈圓舞曲〉等等,無論是演繹歌曲的方式,或talking的內容,皆無法與開場的視訊做出合襯的搭配,將演唱會的主題展現或是延續。接下來的整場皆是如此,視訊表達的故事與情緒,歌者這邊的表演卻扣不住,甚至呈現出與其完全不同的氣氛,使得演唱會預設由視訊帶出的主題性逐漸淡化且趨於不存在,若套用前文雙重角色的論點,那麼這場演唱會,只剩下由徐佳瑩的「偶像角色」在演出,再無其它的故事被敘說,整場的氣氛其實也都被徐的表現牽動,視訊僅僅剩下歌手換裝時爭取時間的作用,相當可惜。當天徐佳瑩歌聲臨場表現相當出色,整場看下來卻是非常零碎,我想即是因為當天的表演缺乏主題之故,以至於徐佳瑩偶爾的肢體表演、打擊演奏、長號吹奏,都有如才藝表演一般,其實突兀而不大必要。筆者認為,《是日救星》欲探討的主題,確實是一個較難發揮且困難度高的方向,而團隊其實已經盡量「借題發揮」,如演出第三段中的視訊中,以兩個徐佳瑩打架的畫面,象徵她的左腦與右腦或理性與感性鬥爭。接下來的曲目是在歌詞表現上較具批判力度的〈極限〉、〈病人〉、〈是日救星〉,演唱時背景也換上了令人驚駭的福馬林骨骸,然而就如前文所敘,徐佳瑩這個角色的表演風格及她欲給予觀眾的效果是歡樂的,確實「起立蹲下」、「不斷自娛娛人大笑」這些片段真實且歡樂,只是視訊所帶來的敘事效果又一下被拋棄了。
莫文蔚與萬芳,是以紀念出道時間為緣由舉行演唱會,相較之下,未如《是日救星》般給演唱會明確的主題,更準確的說,這兩場演唱會未有一個較需費心操作及演出的主題,歌者不必去扮演第二個角色,只需用自己的偶像身分演出,以歌唱、肢體或talking為主體去加深加厚演唱會所要營造的氣氛以及精采程度即可,即便如此,這兩場演唱會的方向卻都相當明確,最終也有著突出的成果。
以《絕色》為例,可以說是筆者近年觀賞過的演唱會中的一個異數,表演內的視訊並不擔任主要的敘事角色,也不作串場功能,《絕色》的最精采處是回歸到原始的歌聲與肢體表演,這與近年來流行音樂演唱會大量使用視覺敘事的風行大異其趣。視訊僅在歌手演唱時作為背景,場中的視訊並非不重要,事實上其視覺呈現非常突出。除了主要的視訊之外,燈光及舞台的設計皆相當用心,在功能上強調的是與歌曲的搭配,加強觀眾在歌手演唱時對於歌曲中故事的認知。「絕色」音同「角色」,意味著在這場表演中,莫文蔚在每一個段落化身為不同角色與形象串連整個演出,使人聯想到,在歌手莫文蔚之外,她亦是一位勇於嘗試的演員,曾在百老匯戲劇《吉屋出租》中擔任主角,在這場表演中,她時而是歌手:一個形象上性感而有活力的莫文蔚;時而是演員:扮演著佛朗明哥舞者、黑貓警長、古箏樂手、歌劇女伶。用滿滿的表演段落,來滿足「角色」莫文蔚,實在令人驚艷,雖說本就無明顯的主題,卻又真正切題。
五、與其他表演藝術的借用與融合
現今演唱會已少見僅是單純演唱歌曲的形式,尤其在越大型的製作中,使用音樂結合舞蹈、劇場等其他表演藝術種類已是慣例。歌手通常會選擇曾參與過的表演作為元素加入演唱會中,以萬芳來說,除了歌唱事業外,曾在多個舞台劇擔任要角,更曾任戲劇導演,在這次演唱會中,她借用了相當多的劇場元素表達情境及情感。在表演未開始前,即有數名演員及舞者,在類Y字型的舞台平均地坐在椅子上,似乎象徵著人生的各種階段。唱到〈從前〉時,更多的舞者以不同的動作來帶給觀眾感受上的衝擊,萬芳先是坐在一個懸掛在低處的白色長椅上演唱,一位與她同樣身穿黑色裙裝的舞者站在萬芳身後背對著她,其他身著黑色或白色裙裝的演員則不斷繞著舞台走位,最後坐定在舞台上,之後躺臥在地或互相擁抱。唱完第一次副歌後,萬芳離開長椅,由背後的舞者代替她坐上長椅緩緩升空,其他演員則聚集到萬芳身後摀住嘴巴,而後激動的放聲跟著萬芳唱出,演唱後萬芳穿越背後的演員走往主舞台,其餘演員則看著她的背影,升空的長椅也放下結束這首歌,雖不太明白這段演出要述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但搭配上這些劇場元素,確實讓歌曲多了更多的情緒,亦能引發觀眾對這弦外之「戲」更進一步的思考。
莫文蔚更是十足的「跨界」,大膽的將古箏彈奏、歌劇美聲唱法、民俗舞蹈置入到演唱會中。在莫文蔚的演唱會中,彈奏古箏已成慣例,《絕色》則更一步,將整個表演段落編得更為完整,而不突於演唱會的節奏外,在表演內的最後一個部分,一名舞者先出場,以融入武術力道的單人現代舞蹈,搭配以擊樂、笛子演奏帶有民俗風情的音串,而後擊樂的部分漸快漸強,舞者的肢體亦跟隨音樂更緊湊,就在觀眾目不轉睛緊看舞者時,莫文蔚已不知不覺就位,一句強勢的古箏琴聲切斷並取代了舞者的表演,接下來成為她個人的古箏個人秀,以流行音樂演唱會的角度來說,莫文蔚的彈琴技巧已屬上乘,各類的古箏指法她看來駕輕就熟相當流暢,不會給予觀眾「才藝秀」的感覺。以古箏自彈自唱兩首粵語歌曲後,演唱會嘉賓荒井十一上台敲擊中國大鼓與觀眾互動結束,整段表演完整且具說服力。最有趣的段落則是在演唱〈越夜越美麗〉、〈the way you make me feel〉、〈絕〉、〈黑貓警長〉幾首歌時,莫文蔚及舞者著黑色皮衣褲,以類似歌舞劇的形式,模仿黑貓的姿態融入到表演當中,並在間奏編入007電影的經典樂句,與〈黑貓警長〉的角色做出搭配。在若干歌曲如〈頭號粉絲〉、〈半個月亮爬上來〉、〈半生緣〉中,莫文蔚則演繹了類似歌劇的美聲唱法,尤其在演唱〈半生緣〉時高低音轉換自如,展現了遠比現今流行音樂更多樣的唱腔與歌唱技巧,最難得的是,即便用了許多花俏的技巧,歌聽起來仍然情感真摯而氣勢磅礡。
萬芳與莫文蔚對於其他表演藝術的借用,筆者認為對於豐富演唱會「整體」的層次的效果皆相當成功,逐項拆開檢視倒不是首重,畢竟很難以抒情女高音的水準要求莫文蔚,而這些元素為何能夠存在於歌手的演唱會,大多是因為歌手有過相關的表演經驗,表演者本人亦重視該項表演在其人生中的位置。如此一來要問的是,這些在演唱會中的借用,最後是否能達成傳播及影響觀眾的的功用,能否不只是借用,而進一步能到達推廣,對表演者而言,若她的歌迷能將觀賞的項目,從演唱會擴散到舞台劇、音樂劇上,必定令人欣喜,若觀眾也培養起對於其他表演藝術的眼光,那這些元素才更有機會被理解而更加完整。
結論
在觀賞完2018年底一波女歌手混戰後,包括本文未寫入的楊丞琳、陳綺貞等大型演唱會,筆者認為流行音樂演唱會實為一複雜且多重跨域的表演形式,包括音樂文本、演前的製作、歌手及樂團的臨場表現、樂曲改編後的效果、燈光舞台設計甚至到演唱會曲目編排及蘊含的敘事結構等等,皆具有深探的可能性與價值。對於如何欣賞一場流行音樂演唱會,筆者已提出若干角度,仍有未竟之處,期待以本文拋磚引玉,使更多討論及關注投注於流行音樂演唱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