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意識劇場」著重議題性與挑戰慣性思維,發展出人與媒介訊息、人與身體意識,和人與謊言的各式探索與實驗。即使從意識出發,三位編舞者發揮自身特色與擅長運用的劇場元素,揭示著身體發聲、抵抗、彰顯或與之順服的歷程。(張思菁)
6月
03
2019
創作者的新與觀眾的新,到底是什麼?誠實說,我看到了新人,不怎麼感覺看到新視野。怎樣才能叫新視野,在怎麼樣的資源條件下呢?在怎麼樣的美感養成下呢?如果新人新視野對「新視野」這三個字有所執著,或許應該要重新思考一下評審的門檻。(劉純良)
11月
20
2017
氣氛的殼裡,並沒無語意的血肉。創作上氣氛先行的習慣,後果便要耗盡所有篇幅,才可能挽救部分的表達初衷。這個問題,必須從源頭確立創作者的意念(即語言的內容)做起,然後完整、確實地交付舞者,再透過導演、編舞妥善地編排結構,最後才能抵達觀眾。(張敦智)
11月
15
2017
在編舞者的巧思與舞者優異的身體技巧能力下,呈現出精準的畫面調度切換以及高難度的舞蹈技巧,或許是舞者的個人特質抑或人生的蛻變,黃于芬除了擁有舞蹈技巧之外,更比其他舞者多了詮釋情感的力度。(陳榮鈞)
5月
28
2014
眼前經過的流動肢體,就像是在這午後時刻看到了移動的彩虹,這景象和無意間仰頭望見在天井外的藍天白雲,產生相互輝映的趣味意境。這驚豔的一刻是B.B.ART刻意保留的天井,為這場演出製造的意外效果。(戴君安)
4月
23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