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未來《斐尼克斯:PHX002》
5月
28
2014
斐尼克斯:PHX002(黃于芬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7次瀏覽
陳榮鈞(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研究生)

這個作品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黃于芬的個人畢業製作,雖然是研究生的畢業製作,但製作陣容十分特別,在演出前就受到各方矚目。原來黃于芬在2004年加入舞蹈空間舞團,2005至2013年參與舞團演出,大家戲稱「舞空一姊」的她,在這次的製作中,也幾乎都是選用舞蹈空間的現役舞者,編舞家與設計群也多與舞蹈空間相關,在此號召力之下的製作團隊,著實讓觀眾更多了幾分期待。

舞作名稱《斐尼克斯:PHX002》的命名由來,源自於黃于芬的外號黃鳳凰的鳳凰(Phoenix),別出心裁的以搭乘飛機航班,飛往未來的方式,讓乘客(觀眾)手持機票(票券)登機(進場),舞作又分為〈橄欖樹〉〈家書〉兩個作品。〈橄欖樹〉是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為舞蹈空間於2010年編創的作品,舞作敘事搭配預錄的人聲放送而前進,舞作架構部分如同一則浪漫的詩篇,在每個段落中,流露出真摯的情感。以黃于芬為主軸角色,與其他舞者建立起每一段不同的關係,清楚明朗且能量充沛,在編舞者的巧思與舞者優異的身體技巧能力下,呈現出精準的畫面調度切換以及高難度的舞蹈技巧,或許是舞者的個人特質抑或人生的蛻變,黃于芬除了擁有舞蹈技巧之外,更比其他舞者多了詮釋情感的力度。

作品稍嫌可惜的地方,則是預錄人聲與音樂聲,在這不大的表演空間同時出現時,產生碰撞,而混淆干擾。但以各角度來說,無疑的,〈橄欖樹〉是個很棒的作品,將這個作品放在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或是延伸發展成更長的作品都會是令人期待的作法。

在精彩的〈橄欖樹〉結束後,歷經二十分鐘的中場休息,呈現的是編舞家鄭伊雯的〈家書〉,訴說著關於家庭的情感。「家庭」議題常常是自我探究型的畢業製作的常客,很容易陷入自我情感的漩渦,而產生與觀眾有一定距離的作品,編舞家巧妙的使用了三個角色切割議題,雖謂切割但情感依然濃郁。在經歷過上一段精彩激烈的情緒後,在這個段落,搭配虛空飄渺的音樂,使這趟旅途像是飛機突破了大氣層,進入了太空,沒有了空氣,一切都沒了聲音,歷經了二十分鐘前的高潮迭起,這段情感濃郁的優秀作品,在此時感官的強烈碰撞下,卻讓人陷入一種無聲真空的昏迷。

〈家書〉作品架構與舞者表現都深具水準,這是無庸置疑的,或許在節目的編排順序上,前後對調的方式處理,也許可減少這樣感官疲憊的現象。綜合這整個作品的表現,雖然這只是個研究生的畢業製作,規模不大經費不多,但從節目單與票券設計的的小細節進而到作品的呈現,就能深刻感受到黃于芬的用心及企圖心,希望在她完成這段學業後,能看到她再以不同的面貌重返舞台。

《斐尼克斯:PHX002》

演出|黃于芬
時間|2014/05/08 19:30
地點|皇冠大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