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道場《Shapde 5.5》
10月
06
2014
Shapde 5.5(牯嶺街小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3次瀏覽

演出:劉守曜

時間:2014/09/28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文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四層布幔,疊合成一面斜傾向前的舞台,近逼著觀眾,開始時是雜訊一般的光點和線條,投影流瀉過屏幕眼前,逐漸而有了一些斑駁成形的影像。窸窣聲響中,可見人影隱微於斜幕之下,貼附、遠離,投上的輪廓,在舞台側邊的光束遠近中曳長、剝離分散如雙生,或聚合,成為影像的同一平面。但有時,又因觸及了布幕而致使皺褶凸起,像油畫那些成塊的顏料,令視覺突然觸摸到了影像的物質形式。

劉守曜說,《Shapde 5.5》設想影像為另一個角色,探索其與身體的關係。四層彈性布在序幕之後,隨四個角落人為如懸偶般操控繩索以升降,隨著獨舞者的進入,而變換劃分著空間的不同形式。劉守曜裸裎上身,身著豔紅蓬裙一如耳際夾帶的花,自舞台深處沿對角線慢緩走出;拎著裙擺,在空間中帶有舞踏的陰翳步姿,將自己揉搓綻放成花,一顰眉,自持地一笑,到最後隱然轉入欲愛的呻嚎,同時影像打上裸身在家庭影片間突然一幅歡愛光影的定格。

《Shapde 5.5》分作三個主要的段落,都從層疊的包覆意象始,至掙脫「重生」終。充滿陰性身姿的第一段,最後脫去紅裙如花托,如蛻,蜷縮殘存於場上,獨舞者裸去身上所有的意符,令人想起了繁花落盡的《紅樓夢》終幕,一片舞台的空白,唯剩下身體,剩下體腔中所發出的聲音,然後暗燈,退出。光再亮起,是觀眾席後投出的膠卷影像。劉守曜與影像創作者區秀詒、吳俊輝、李少莊等,在作品中穿插引用了十六釐米、八釐米,到數位攝影等不同形式影像,突出了影像機器在播映時的媒材特質;在流動的光影中,有時我們視線不禁被攫獲住的,反而是身側快速轉動置入的長長膠卷,更是運轉時機器粗糙摩擦的聲音。第二段劉守曜換著西裝制服,進場問候般唸出台詞:「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踏著走路的腳步,穿梭在層疊變換構成出的幕間彷如日常。

那段一再重複唸出的台詞是《馬克白》第五幕第五景。除了文本所指涉的哀歎意涵外,劉守曜說:「我會用此段台詞作為劇中唯一語言表達的原因,是因為這段台詞是我20年前在紐約接受SITI劇團鈴木忠志訓練法時,完全靠聽聲音而記下的字句。」(節目冊〈獨舞創作筆記〉,頁3─5)這些最初不帶任何意義,而純然為感官性的聲調、聲音,成為劉守曜嘗試帶出身體感與潛意識的回憶路徑,但此時當然業已糾纏有新的語意的層次。他反覆在台前回轉,拉扯著布幕,跨越起伏的空間;台詞唸著到後因嘶吼而終回返純粹的人聲和情緒。大塊布幔從頭罩覆而下,他最後站成靜止。

裝束再次褪去,末段,劉守曜在一個小小的圓裡儀式性的繞行,若打有變化的手印。蜷縮在地,一如最初的嬰孩,如葉瓣,如蛻,而此時影像投影在他裸身的背,是一朵一朵綻放開來的花。闊別十五年,五十年歲重作獨舞,肉身歷練時光如道場。劉守曜延續其對影像科技的思索。然而對觀眾來說,《Shapde 5.5》透過影像投影過程的顯露,尤其回到電影誕生之初的影像機器裝置,同時藉由回到人力控懸的舞台裝置設計上,在獨舞者全然投身,特別是相對於以言說語意的純然的肺腑聲音,除呈現陰翳愛欲等隱含意旨之外,更突出了肉身,人的肉身,影像的肉身。衰老,悲歡糾纏,褪去一如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