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內在宇宙的儀式劇場《巫覡調》
5月
23
2016
巫覡調(優人神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4次瀏覽
王遠博(台灣藝術大學進修部戲劇系三年級)

《巫覡調》應該算是一號藍圖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黃宏濬與金石優人藝術總監陳紫綸從義大利The work center學習果陀夫斯基表演法後,歸來臺灣的第一齣劇場作品。

在踏入劇場中迎面而來就是一大片圓形的土堆,中央是一個石作的碗狀器皿,儼然就如同一個巨大的儀式祭壇,有濃厚的神秘味道,而故事的開端以Dr.Miss(演員陳紫綸)一個現代煉金術師,藉由神秘煉金術師尼可樂梅(演員曾捷弘)的歷史,帶入她要進行一場偉大煉金術的祭儀,而接下來的整個故事則以古代戰士(演員黃裕庭)的旅程為故事主軸。

表演過程以兩大主題為主,一、主要角色Dr.Miss和古代戰士所經歷的英雄之旅;二、以俄國神祕主義者喬治·伊凡諾維奇·葛吉夫許提出的四個中心:情感、理性、運動、本能,由不同演員所創造不同的氛圍與場次。

戲的一開頭讓狐狸面具的演員在舞台上部段的穿梭,也以不同演員的調性與才能讓演員四散於場上,有的拿起竹板念起了《梁祝》的段子,有的演員拿著白布形成拉扯,整個舞台上十分豐富卻也協調,在進入主軸時許多的女性演員身穿素色的連身洋裝在訴說有關於自己的生命歷程,以詩意的話語來傳遞情感,並在最後以一首古老的歌謠將戲推到高峰,讓演員將內心中的哀傷與回憶渲染於劇場中,歌為水,能量為染料,整個劇場猶如染缸般演員與觀眾沉浸在一起,以Dr.miss所訴說的哲學獨白為此段落的終點。上部份是情感中心,也大約佔了整齣戲的三分之二,讓我感到可惜的是其於理性、運動與本能的描繪不及情感中心的深刻,導致整齣戲的脈絡頭重腳輕。

而劇中美學可以看到受碧娜.鮑許很大的影響,不管是在舞台或服裝上,都有Pina劇場美學的影子。對於其中面具的使用,卻讓我覺得有些困惑,在此劇中面具為演員投射的對象,但是此劇所使用的面具有東南亞和日本地域的特有面具,符號性非常明顯,我無法從面具中讀出此面具與演員角色的連接,讓我在觀看中不時的跳出。而演員的表演則以果式工作的方式,讓演員以自身的方式傳達出生命力,想必戲劇指導陳紫綸在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陳紫綸本身的表演也十分有趣,在開場Dr.Miss的獨白,並非像是劇中詩意的台詞,而是一段寫實邏輯的開場,但是陳紫綸的身體調性卻和許多演員截然不同,一開始看雖有些弔詭,但在獨白中途我卻被她說服,這確實是屬於這個演員與角色獨一無二的表演方式。

這確實是台灣為數不多的哲學劇,不以寫實脈絡與故事來訴說創作者的觀點,而是直接提出問題再接由排練從自身與不同的演員觀點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雖為集體創作,但整齣戲的脈絡卻僅僅的扣在「戰士之旅」與「四大中心」讓觀眾依然有脈絡可循。而這齣戲也看得出來有果式表演的味道,去年曾到九份的劇場看過The work cente帶來的《The living room》,但覺得與臺灣的環境文化,實在是有一層極大的距離。此次的演出,所用的歌謠大多以台灣本地的歌謠或是演員自身創作出來的旋律為主,故事、語言、文學、表演與肢體更接近台灣的文化民情,相信若繼續發展確實可以成為台灣新形態的劇場表演。

《巫覡調》

演出|一號藍圖x青年優人
時間|2016/05/14 19:30
地點|表演36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