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入樂,聽見石青如《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土地的歌-石青如與向陽的對話》
12月
03
2016
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1次瀏覽

清唱劇《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演出:邱君強/簡志忠/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

時間:201610/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土地的歌-石青如與向陽的對話》

演出:蘇慶俊/蔡昱姍/黃荻/向陽/福爾摩沙合唱團

時間:201610/2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文 劉馬利(師大音樂研究所)

不論是史詩型的創作,或是小而美的合唱小品。從不斷穿梭的調式音樂、五聲音階裡,感受到音樂中的詩意,詩詞中的韻律感。

十月十六日《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與十月二十三日《土地的歌-石青如與向陽的對話》兩場相隔一週的音樂會,皆為石青如以當代詩作所譜寫的創作。前者是寫給合唱團與管弦樂團的清唱劇,以醫師詩人江自得根據蔣渭水獄中日記所發表的詩作為詞,後者則是以向陽的詩作,關於愛情、親情、人生、土地,所寫成的十九首歌曲。這兩場音樂會的題材與詩作風格迥異,可看出石青如在音樂風格的多樣性、精心設計、與文字緊密融合。

她除了擅用西洋作曲技法及台灣傳統語彙外,亦大量使用教會調式的素歌風格及日本音階來描繪音樂的深邃意境及愁情悵然,發思古之幽情,用平靜的方式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是殖民統治下的萬般無奈,更隱藏了被禁錮的悲情吶喊。

譬如《那些天》第一首,合唱團一進來就使用類似奧干農風格來闡述無奈的控訴,在第十一首中,合唱團接進來唱出「下雨,天昏暗」使用日本的都節音階,連雨滴都沉重到令人窒息的壓迫感。而其中的第四、五、六首中皆有用到素歌風格手法,在音樂中得到安慰的救贖。

歌詞與音樂的互動,亦可看出作曲家善用調式的冥想性來以詩入樂。江自得的文字雋美沈郁,描寫蔣渭水在獄中的心境,沒有悲情的控訴,只有寬大為懷的幽微內省。他善用身邊的聲響,如鑼鼓聲、炮竹聲、雨聲等等,對應蔣渭水的心靈獨白,猶如杜甫的《贈花卿》表面上是「錦城絲管日紛紛」,實為委婉的對比諷刺。在《那些天》中,悲壯與靜謐,孤寂與熱鬧、無奈與夢想,在素歌旋律中聽見虔誠的祈禱。

而向陽的十行詩,出於對土地的孺慕之情,充滿生命情懷,他珍視傳統文學的光照,感懷鄉土語彙的潤洗。作曲家的譜曲除了清新如洗、維妙維肖,亦有一種「節制的美」,除了前述調式音樂的使用外,她總是以細微的音樂波動來呈現文字的抑揚頓挫。

譬如六首《土地的歌》是以無伴奏合唱呈現,在〈阿公的薰吹〉中使用多里安調式代表懷舊的思緒;〈闇風和溪水〉的前奏中的八分音符中以加入馬勒《大地之歌》的元素,三位男生的獨唱及合唱團的主題亦用到多里安調式及日本音階,增添蒼涼的孤寂,從音符細微的波浪中聽見靈魂的回音。此外,安排單簧管在六首歌曲間獨奏,穿梭於舞台每個角落,如吟遊詩人般的獨白,營造深沈回憶的情緒,與素歌的單旋律概念前後呼應。

兩位詩人的作品同樣表現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七情六慾,但向陽的文字充滿樸實的韻律感,長久以來吸引了不少作曲家以他的詩來「以詩入樂」。相較於《那些天》,音樂可能受限於歌詞的語法與段落的設計,這十五首歌曲在音樂上「個別」的結構完整且絲絲入扣,但如能再強化清唱劇樂章間的連貫性、統整性、中心主題,起承轉合的效果更臻完美。

除了音樂的表現外,《那些天》音樂會最唐突的,恐是由歷史學家李筱峰所主持的「導聆」,佔去音樂會一半的長度不說,若能以音樂欣賞的角度切入,減少其他無關話題的比例,方能避免喧賓奪主、模糊焦點的窘境。

從這兩場音樂會中,看到同一位作曲家在兩位的詩人的作品裡以詩入樂,用具有獨特感及多元化的啟發力,開拓合唱音樂的藝術性,再創台灣音樂的時代性,喜見台灣作曲人才輩出,國人也有更多機會唱出屬於自己民族的聲音。

《那些天,蔣渭水在牢裡》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