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裡框外的女性自我實現《畫外:離去又將再來》
5月
03
2012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林練哲 攝,那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4次瀏覽
郭育廷

「我是朱婉華,感謝大家今天來」,扮演主角兼編導演的吳思僾深深一鞠躬,也昭示今晚觀眾將進入另一個時空世界。稍前,觀眾在南美會創始人郭柏川故居──郭柏川紀念館的大門外──這可是巷弄,正、側面站成L字型屏息等待。驀然,巷弄尾燈光乍開,出現兩條身影:黑衣,一人頭戴紅帽。兩人展現充滿力度的佛朗明哥舞姿,似互相拉扯,又似指向紅帽,伴隨著音樂,逐步朝人群接近。

這就是今晚以郭柏川紀念館為中心的環境劇場──特定場域演出的第一個場景。進入大門,隨著工作人員引導,日式建築的家門、掛在樹旁的兩個空畫框,和垂披框架的大黑點紅巾躍然眼前,很適切的提點郭柏川身為畫家的背景。「我外婆呀……」適才的朱婉華演員脫去外衣,角色一變,一白一黑的兩人成為說書人訴說朱婉華與郭柏川的愛情,又隨即成為被長輩告誡纏腳才有好人家可嫁的朱婉華和其朋友,話中的三寸金蓮繡花鞋是否可以帶給她好的歸宿?然而腳下的舞鞋與涼鞋卻稍讓觀眾回到現實。朋友拿著情書意象的紅帽取笑朱婉華,追逐中誤觸郭家門,嬌羞一縮手,少女情懷展露無疑。一晃然,朋友聲音轉粗成為郭柏川向朱求婚,門前垂下薄紗黑簾,出現紅色「囍」字和兩人結婚照畫作的投影,閃耀的雪花影像宣告了朱的快樂心情。適時的將代表郭柏川的元素──油畫作品融入,這一手法令人驚喜。

穿越垂滿榕鬚根的小通道,沾著可能為首演投下不確定因素卻天公作美適時而停的雨滴,觀眾向後庭前進。拂去座位上的雨水,大自然的元素、日式的建築,使這個郭家以往平日生活的空間,更顯出它的歷史氛圍,卻更多是生活而非劇場。

木門上的白布簾,照映出裸女的畫面,又一郭的畫作,且經加工改為眼睛會眨、肢體會移動的動畫。門一拉開,朱婉華洗完澡,持續等待常在外的丈夫。只見庭院草地上平靜躺著兩個大木框。此時,木框成為盼夫的窗,以及聽到丈夫歸來奔赴相迎的家門。

吳佩芬扮演的黑衣角色看出朱婉華假裝堅強的心,樂觀下藏著擔憂與恐懼,問道「柏川哪裡去了,孩子哪裡去了」、「失去的回得來嗎?」朱無法回答,被困在木框中掙扎,黑衣角色也進入另一個木框與朱同苦。兩人肢體、木框不斷纏繞,在朱將倒下之際,被對方拉了一把,暗示這一角色其實是朱的重要支撐。

郭與女兒同得黑熱病,在朱的盡力照料下最終孩子還是死了。傷心之餘,孩子的頭部油畫畫面出現,兩人隱身黑幕後,朱伸手撫觸孩子臉頰,黑衣也來撫摸,彷彿是母親欲由回憶的角框中找尋孩子而得撫慰。可惜在很有親情感染震撼力的開頭之後,由於接續鋪陳的表演略嫌散亂,使主題失焦而無法維持氛圍。

投影的月漸圓,象徵時光的流去。黑色的身影投影到身穿白衣的朱身上不斷舞動,似乎又暗示黑衣在朱的內心不斷攪動。

長椅上,朱與黑衣對坐。如同鏡中的自己,兩人隔著假想的妝鏡望見對方,揮手想觸摸對方卻是不可得。「你柔弱!」黑衣如是說,「我柔弱嗎?」朱似回答又像在質問自己。這一幕讓人清楚地發現黑衣其實就是朱自己內心的外顯。劇末畫龍點睛,使得先前對黑衣所處角色的疑問頓時消解,更強烈地使人不自覺回想黑衣一路以來的作為,如劇初兩人同著黑衣實暗示兩角色為同一人,剎時感慨萬千,也不免佩服編劇的細膩。「愛就是我堅強的來源」回應著朱內心,看似老梗又幾乎可以推測出的話語,不令人覺得無味,而是人性必然。

本劇採用環境劇場的方式,融入歷史場域、影像與演者對話。演出者僅兩位,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吳思僾充分展現朱婉華柔弱卻堅毅,又帶著書卷藝文氣質的形象,並精心設計出黑衣角色;專業舞者吳佩芬充滿線條力度的佛朗明哥舞,象徵朱婉華內心堅毅的黑衣,對應出朱。道具雖少,卻一物多用並蘊含數種象徵。外顯出朱婉華內心激盪的鮮艷紅帽,轉瞬成為唯恐朋友揭發又交雜羞喜的情書;透析出郭與朱文藝氣息與最初連結的畫框;以及嘗試使用連結兩者一生的油畫作品投影,輔以動畫並與演者互動。尤其「木框」的使用令人眼睛一亮,平凡中見其妙用。恰如與父權思想無關,朱婉華投入大半生追求生命的意義,為著自我的信仰「愛」而不悔,女性潛藏的生命力使她柔弱卻剛強,平凡而偉大。

這是郭柏川畫作之外的「畫外」真相,呈現逝去的朱婉華在「離去」後又在世人面前「重現」的形象。是郭柏川故居首次的表演藝術進駐計畫,是那個劇團藉由環境景觀發展的特定場域實驗演出,也是編導演吳思僾意識流的跳接作品。更是人間天天接續上演,永不停歇地「離去又將再來」的「愛」。

《畫外:離去又將再來》

演出|那個劇團
時間|2012/04/27 19:30
地點|台南市郭柏川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