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歐的清新聲音《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3月
24
2017
奧斯陸愛樂管弦樂團(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3次瀏覽
唐慧如(學校教師)

年僅四十歲的指揮瓦西里‧佩特連科(Vasily Petrenko),率領來自挪威的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一連兩天(3/17、18)帶來一連串精采的北歐曲目與俄羅斯曲目。果然,由北歐樂團演奏自身國家的北歐作品,呈現出與德奧樂團截然不同的清新俐落風格。而距離上次樂團來台已二十一年,自俄國指揮大師楊頌斯(Mariss Jansons)以二十餘年型塑樂團,接著在佩特連科的帶領下,果然讓期待已久的台灣樂迷,享用了美好的音樂盛宴。

有別於其他指揮,受其他樂器訓練後再改主修指揮,佩特連科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時便是接受指揮的訓練,可想而知其所受的紮實訓練;同時他也受了許多重量級俄國指揮大師的指導。三十歲時已成為英國皇家利物浦愛樂史上最年輕的首席指揮,大大小小獲獎無數,2013年正式接掌挪威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至今【1】。

筆者聽的是3月18日場次,曲目為蓋爾.特維特《百首哈登格曲調組曲選粹》、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以及西貝流士《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43 》。筆者覺得在選曲方面非常有誠意,綜觀3月17日曲目【2】,完全不避諱地拿出樂團的拿手絕活,雖大多為北歐與俄羅斯曲目,但風格皆不同。《百首哈登格曲調組曲選粹》相當有意思,五首小品讓人感受到挪威故事性的俏皮可愛;然而不得不說,第一個作品的演奏,筆者就被樂團乾淨俐落的聲響給震懾住了!指揮毫不拖泥帶水的手勢,帶領著樂團一氣呵成,整齊劃一的銅管尤為驚人,彷彿如同CD般的精準。接著,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第一句沉重的和弦長音,似乎張力與力度稍嫌不足,當然,可看到提勒斯.莫克非常精準、安全的演奏,但整首協奏曲,筆者覺得實在太冷靜、不夠激情,甚至在音響與速度放大的樂段,主奏將主旋律交給樂團時,風采完完全全被樂團給蓋住了,著實可惜。

下半場的西貝流士《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43 》,有別於德奧樂團,令人覺得耳目一新。指揮都會預先給予力度變化的提示,不管是fff的力度表現,或是細膩的長旋律線條,搭配弦樂、木管、銅管的演奏,可看到樂團與指揮極高的默契,彼此合作無間。沒有太多浮誇與油膩的音樂表現,而是呈現一股清新的氛圍。而這樣的表現,由謝幕時不間斷的安可聲與紛紛起立鼓掌的觀眾,可看出台灣聽眾對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的高度肯定,而樂團也給予兩首安可曲:依然是北歐與俄羅斯的曲目【3】,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佩特連科年輕卻早已有大師風範,雖然2013年曾公開發言表示女性不適合當指揮,而引發爭議,但似乎仍不減他的人氣;未來如何繼續帶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也令人好奇;我們也期待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演奏德奧作曲家作品,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音樂詮釋。

註釋

1、《PAR表演藝術》291期(2017.03)。

2、葛利格《第一號皮爾金組曲,作品46》、蕭士塔高維契《降E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07》、拉赫曼尼諾夫《e小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27》。

3、西貝流士《悲傷圓舞曲》與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俄羅斯舞〉。

《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

演出|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瓦西里.佩特連科 (指揮)、提勒斯.莫克 (大提琴)
時間|2017/03/1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