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才是數學奇蹟《求證》
5月
28
2012
求證(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5次瀏覽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2/05/18 19:30

地點:台北市立社教館城市舞台

文 爵

求證,是一個數學的名詞,在這一個量化的世代什麼東西都有它的數字、它的價值、它的標籤,一輩子都可以用數字來決定,身高、體重、分數、薪水在這無情的量化下,沒辦法衡定與測量的東西,我想就是愛了吧?

這一個不需要被求證的真理在劇場裡被證明,展現在觀眾眼前,這是我看到的。親情是每一個人必經的課題,小時候忙著叛逆、有點年紀時發現該回報、當要回報要珍惜時發現已經來不及了,死亡就像把利刀,一刀兩斷。

《求證》戲一開始已失去父親的凱特琳思念父親的幻象,給觀眾的震撼一直持續到劇終都還有它的餘勁,失去會不會是也是一種擁有,而當你知道你正在漸漸失去,會不會更珍惜這樣的失去,再去發現你將得到的。凱特琳照顧生病的父親,雖然之間有很多磨擦甚至放棄學業,但換來更有價值的天賦與堅強,一個茁壯與合適的愛是這樣子的。

反觀大女兒克雷兒從小地方就可以看出她對每一件事的占有與控制,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個早晨咖啡,克雷兒問凱特琳要喝怎樣的咖啡,凱特琳回答不要牛奶但克雷兒仍然給她加了牛奶的咖啡,只是凱特琳的答案不是她要的,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在愛別人,她不知道這樣的愛是一種壓迫更是壓力。

而一開始功名沖昏頭沉迷於遺落筆記之間的豪爾,漸漸明白有比這些數字更有意義的東西,那就是真誠的信任。凱特琳對豪爾的信任可以在短短兩句話瓦解,但重建卻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人與人之間脆弱的關係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擊碎,不需要求證的事物,才是我們要去追尋的真諦。

整齣戲的氛圍在成熟的演員再配合燈光的渲染,每一幕所呈現的情感都相當的精準,舞台上時光的推進與抽象情緒的抒發拳拳到位,一一擊破觀眾心的堡壘,輕鬆愉快的笑料,沖淡了嚴肅的死別,反而更強化在愛的經營這一部份。經營都需要時間,對父親的愛、豪爾的愛與信任、對姊姊壓迫的爆發、對自己精神的衝擊,凱特琳的心在一個非常疲憊的狀態下完成了一個數學的奇蹟。而在劇場也完成了一個奇蹟。

一檔好看的戲不只是做到精準而已,劇場工作的氛圍是會感染劇場觀眾的,你怎麼樣對待你做的戲,觀眾就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戲,綠光劇團是我很喜歡的劇團,還會繼續喜歡下去。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