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的梗,干今底事?《不可兒戲》
5月
29
2012
不可兒戲(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48次瀏覽

演出:環境文創

時間:2012/05/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謝東寧

19世紀末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在倫敦西岸林立興盛的劇院,仍然是一種「社會奢侈品」,整個劇院從組織到演出劇目,都還只是反應關於「貴族」這個特殊階級的概念。不過,這也是一個新舊觀念激烈衝突的時代,尤其法國導演安東尼‧安瑞(Andre Antoine)來訪,帶來了非主流、反商業劇場組織和演出方式的實驗戲劇,來自北方挪威的易卜生寫實主義戲劇,也經由知識份子的引薦,正虎視眈眈地,準備為保守浮誇的商業劇場帶來一番革興。

但在此之前,才華洋溢的英國文壇才子王爾德,正在以上流社會可接受的唯美主義形式,但內容卻充滿自由作風,和大膽政治作風的作品,來激怒和取悅這票高傲的倫敦人。日前由楊世彭博士,暌違12年後再度於臺北執導的《不可兒戲》,便是劇作家登峰造極幽默之作,全劇結構對仗精巧,處處充滿了機智諷刺、顛倒黑白、玩世不恭的警言雋語,在快速對白所堆積的極度荒謬中,將喜劇的境界推向極致,讓這些上流貴族們,一邊被諷刺挖苦、一邊卻開懷大笑。

故事發生在城市與鄉村兩地,共三幕集中在三個場地,敘述兩位逍遙貴族「任真」(黃士偉飾)、「梁勉仁」(段旭明飾),關於其假扮雙重身份,並同時追求兩位美麗少女,但因身份錯誤而導致的越來越離譜之謊言,及謊言被揭穿後的機智圓謊,但峰迴路轉之後,原來兩人本是兄弟,最後終於圓滿大結局,兩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導演處理這戲應該是駕輕就熟,大都安排演員站在靠近觀眾的舞台口,用簡單但有效率的走位,及輕快的語言節奏,使整個戲進行得相當流暢,基本上劇本該有的轉折及幽默,大致都能掌握。即便是大部份是影視明星的演員們,偶爾來客串一下舞台劇,還是能夠傳達英國人的尖酸幽默,這方面也要歸功於,詩人余光中充分轉化成中文優雅語境的絕妙翻譯,而這種由資深作家來翻譯外國劇本的例子,在今天還真的相當罕見,真的要好好謝謝他。

而演員方面,盧燕飾演的巴夫人在眾星拱月之下,雖然有點吃力,但雍容華貴的氣質,絕對還是有說服力。兩位主角對於語言的掌握能力,是本戲的兩大支柱,黃士偉原本就是演技派舞台劇演員,精準穩健毫不讓人意外,倒是電視偶像新人段旭明的從容表現,可真讓人驚艷。

只是當時王爾德為挖苦上流社會所寫的劇本,今天卻剩下消費娛樂的功能,尤其劇本處處見縫插針的社會虛偽攻擊,演員也是輕輕帶過,不然就只是強調好笑,也就是說,王爾德當時鮮明的觀點,導演根本無心處理,更別奢求今日社會絲毫不減的(虛偽)觀點轉化。另外,由公立的國家劇院來主辦這種純商業性質的演出,其角色似乎也十分錯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