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般的黑色童話《吶喊吧!!窒愛》
6月
04
2018
吶喊吧!!窒愛(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6次瀏覽
陳姿吟(社會人士)

2018高雄春天藝術節逐漸接近尾聲,智利電影戲劇團《吶喊吧!!窒愛》的首演,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整場座無虛席,如此盛況或許可歸功於僅僅一分鐘卻引人注目的預告片中,既有「以光影完美結合戲劇與電影」之噱頭,又有「南美3D魔幻力量」之效果,攫人眼球,引人期盼。

儘管期盼不已,卻沒預想到這是個如此「黑暗」的故事;沒預想到這是個如此「多重」的視聽體驗——黑暗,不止是因為黑白色調的投影,更是因其採用了「性侵」、「瘋狂」這樣的題材;多重,不止是因為巧妙結合了投影效果與真人戲劇,更是包括融入了美漫的誇張、超現實的虛無、文學的層次、電影的語法等,加上流暢的銜接與視角的轉換,使得作品豐富且成熟,獨具特色,環環相扣,遠遠超越傳統概念的「戲劇表演」。

故事的一開始,投影出彷彿電影片頭的字幕,更出現「改編自同名小說」的說明,恍若進入影廳觀影,接著男女主角在列車晃影中登場,一出場,男主角便直接破題,道明其欲望與瘋狂,而接下來的100分鐘,可說是男主角的獨白戲(monolog),他的話語貫穿了劇情脈絡與內心想法,包括他尾隨女主角、性侵、跟蹤、暴力、逼婚;包括他有多癡迷、容忍、不懈。而作為欲望受體的女主角則是個「噤聲」的角色,比起男主角的長篇大論,她的嗚噎與「no」顯得微不足道。她嘗試求助、逃離、反擊,但始終逃不出男主角的桎梏,甚至在男性話語的威逼下,她的緊張無措反倒成了快轉的丑角,她的驚愕情緒得要不時停格。落幕前五分鐘,男主角再次在列車晃影中自述他深沈熱烈的愛,婚後霸道孤絕的佔有,以及直至成了鰥夫也不止息的迷戀,他佝僂著背最後望向天,而天知道女主角——人生被毀得一塌糊塗、莫名結了婚、成了母親、早早意外而亡——此時作何感想。

投影是這齣戲劇最突出最迷人之處。包括角色充分掌握動作的時機與角度,與動畫的投影效果合而為一,分秒不差的走位,彷彿真人成了繪出的人物,走動於虛擬投影出的真實空間。而投影也很大程度地影響了觀看的角度與想像,譬如直直插入女性身驅的巨大鑰匙、又譬如誇飾男主角訝異之情的「漂浮到外太空」、帶有「窺視」視角的門上貓眼⋯等,難以處理的「性侵」、「做愛」部分,也以人物剪影的方式呈現,更是巧妙運用電影鏡位的拉近、拉遠、俯視、旋轉,動畫效果的滑、張、折,處理舞台劇的時空轉換與觀眾視角。因為配合得太好,反倒一齣戲看完,更像是看完了一部電影。

反覆的虐戀情節加上單一的敘述話語,若非有超現實的魔幻誇飾幻境和美漫的文字效果、分鏡效果,其實會頗為無趣單調,但還有個使其傑出的元素,便是變化快速的節奏。在投影立即的轉場及流暢的音效配樂加持之下,情節得以快速地推進。全劇都是男主角的獨白,但因為節奏快速,情節緊繃,觀眾的情緒也隨之惴惴不安、屏息以待。映後座談時,飾演男主角的男演員說,這就像是「太極」,搭配得合適,才能有圓滿的效果,譬如不過六人的團隊,幕後的「音控、設備、道具」工作人員要身兼多職,不時且準確地支援台上。而我認為,讓這齣戲的「圓滿」的原因不止如此,譬如有置身于2D視覺感中的3D人物,呼應了扁平的人物性格,彷彿也平版單一化了;譬如單一敘述基調所隱喻的暴力結構、絕對霸權、譬如超現實的誇飾與超偏執的角色卻是描述不分國界都會發生的性侵事件這樣的衝突感⋯等,種種巧思與相應,讓表演渾然一體而獨具魅力。

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這是一場超越戲劇的表演。結合多媒體,也善用了多種元素,造就出在意境、風格、題材、方法等皆令人耳目一新、別開生面的劇場體驗。看完後只能大呼過癮,彷彿也從叨叨絮語的黑色旋窩中解脫,掙開壓抑且逼人的愛。期盼這樣多元的表演形式,能為台灣的表演藝術注入活水,刺激更有創意、多元活潑的表演藝術。

《吶喊吧!!窒愛》

演出|智利電影戲劇團
時間|2018/5/25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