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的真實考驗─2012學生表演藝術聯演《不是我的錯》
7月
31
2012
不是我的錯(台藝大戲劇學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1次瀏覽
愛謬斯

《不是我的錯》是2012學生表演藝術聯演中,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代表作品。創作者大膽推新,嘗試從Leif Kristiansson同名繪本《不是我的錯》作為發想起點,並非傳統式的搬演文本,而是透過演員集體即興創作方式發展劇脈。

如小型歌舞劇開場白,使用舊式流行歌曲改編歌詞傳達本劇旨意,編創者企圖心可嘉,惟格局稍顯雜亂陳列。兩名熱戀情侶的交相詰問,展現演員表演功力,也稍稍為戲劇內涵較為沉重提加了難得輕鬆逗趣亮點,惟連接部分未臻成熟,或讓觀者稍稍發愣不明白此橋段的用意為何?稍顯生澀尚有演員唸白,部分囈語式咬字不夠清晰,穿透力稍弱,氣氛轉換及控場調度能力仍有進步空間。

舞台設計運用拆解式舞台,透過一幕幕變換拆卸,明白告訴觀者段落的開始與結束,俐落有致,尤以呈現「臉書燒炭事件」橋段最為奇巧,一格格鐵架方格具象化電腦遠端各使用者,位列同一平面卻能清楚指摘表演重點,無絲毫偏誤,是學生製作較罕見的巧妙設計。

搬演社會真實案件,旁觀他人之痛苦,不論見證生命的逝去或是直視霸凌現象,演出平易卻深刻。投影設備的使用,客觀冷酷無情理性地放大演員表情、語言,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逼進,網路見證臉書燒炭實錄,此時台下觀眾也是諸多見證者之一,自殺者由遠而近、由淺而劇咳嗽聲步步進逼,觀者無從遁逃;「你相信了沒」節目現場,衛冕者演員直接變為受霸凌客體,台上演員或冷眼旁觀,或訕笑辱罵,甚或加入捉弄欺負行列,想幫忙者則被冠以背叛者角色後拖離舞台,似乎熟悉不過的場景,這不就是每天在各級學校甚至社會叢林上演的霸凌秀嗎?觀者跨越角色界線,順理成章介入舞台空間,一場抉擇的考驗,似乎正要開始。

大部分觀者以為戲劇結束,演員一一謝幕後其真正精髓才正要開展。被遺留在舞台高架上的演員劉濬誠,不因謝幕而離台,演員與觀者一一散場,考驗才正要開始,近三分之一的觀者轉換角色為舞台主體,到底要對「他者」(the others)坐視不管,還是該上台解救演員下台,正如同許多遭人漠視卻無時無刻上演的欺負、霸凌現象,你要拯救他,還是默默離席當做什麼事也沒發生(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場戲罷了!)幸運地,兩名女性觀者最終上台解救了劉濬誠,此時觀者早已融為演員一部分,或者說,本劇因觀眾上台,方得以完整,觀眾上台見義勇為的行動,方能治癒救贖「不是我的錯」的推卸世界。

德國劇作家Bertolt Brecht認為:觀眾走進劇場後,應該使其在政治意識的昏睡過程當中醒來思考,並且跳起來行動。選擇本劇書寫劇評,實因其震撼力道過劇,劇末畫龍點睛之餘彰顯人性價值,製作群大膽在劇場上開設人性賭局,若全場無人上台,或許劇場振聾發聵之期待顯然落空,還好,少部分觀者並非局外人,筆者觀賞這場,演員謝幕後,近三分之二觀眾離席,約莫5分鐘後,2名年輕女性觀眾上台請求劇組讓演員劉濬誠離開高架,劉濬誠走下高架後擁抱觀眾,台下其餘觀眾淚流不止。對於人性,我們尚可以樂觀一些,或許,也只有挺身而出的兩位觀者,才是唯二能光明正大道出「不是我的錯」的適格者吧!

《不是我的錯》

演出|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2/06/30 19:30
地點|台北市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