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名團的新考驗?《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
6月
25
2019
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誠品松菸店、誠品表演廳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1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成立至今逾七十多年、享譽國際的弦樂四重奏名團鮑羅定四重奏(Borodin Quartet),睽違台灣十四年,終於在今年(2019)「誠品室內樂節」的邀請下再訪台灣,帶來兩場不同曲目的演出,未演之前已讓台灣樂壇充滿期待。不諱言,筆者對於該團的印象仍停留在創團元老、大提琴手柏林斯基(Valentin Berlinsky)親自坐鎮樂團的黃金時代,透過唱片聽到的鮑羅定四重奏團的聲音,是這樣獨特、細緻,尤其是在演奏俄系作曲家的作品時,一種渾然天成、獨特的風格馬上感染著聽者,也難怪於此四重奏能讚譽滿天下。轉眼間,柏林斯基已過世十一年,鮑羅定四重奏團的成員們就像其他擁有悠久歷史的四重奏團般,也都換上了一張張新面孔。

此次台灣演出第一場由海頓的《G大調第二十九號弦樂四重奏》(J. Haydn:String Quartet No. 29 in G major, Op. 33 No. 5, Hob III: 41)揭開序幕,海頓這首相當典型的四重奏曲,由鮑羅定四重奏這樣的名團演奏,或許會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細節與處理吧。豈料在樂團演奏第一顆音符時,筆者的眉頭不禁地皺了起來。第一小提琴的音準偏差與乾燥的音色,讓海頓的跳弓顯得有些無精打采,整首樂曲少了海頓音樂中的機智、詼諧,取而代之的是略顯嚴肅、無趣的演奏。第一小提琴手魯本‧阿羅尼恩(Ruben Aharonian)在演奏時身體相當僵硬,基本上沒有任何身體的自然擺動,這是十分少見的。許多小提琴演奏者並沒有誇張的肢體語言,但仍然會藉由身體與音樂配合的基本律動,幫助一些技巧上的問題,例如在換高把位音域時,會將琴順勢往上抬一些。不過,在這次阿羅尼恩來台的兩場音樂會中,卻意外地沒有任何這些小動作。這本是演奏者個人風格的問題,並不是什麼絕對的準則,但阿羅尼恩嚴重的音準問題與技術上的失誤,卻讓人感到有些失望,畢竟與以往唱片中(或其他場演出)的水準明顯不同,顯然這次鮑羅定四重奏並不在最好的狀態內。

鮑羅定四重奏與俄國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契(D.Shostakovich, 1906-1975)曾經有過密切的關係,也因此他們演出的蕭士塔高維契弦樂四重奏,一向被認為是最為權威的典範之一。此次台灣的演出分別演奏了蕭氏的《降E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9 in E flat Major, Op. 117)與《D大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4 in D Major, Op. 83)。這兩首作品的演出撇開先前提到第一小提琴手的技術失誤外,仍然保留了鮑羅定四重奏的超高水平。蕭氏的音樂語言詭譎、多變,他的弦樂四重奏相當私密,在音樂中隱藏了許多作曲家的想法。除此之外,複雜的節拍與旋律,也讓這些弦樂四重奏相當具有挑戰性。鮑羅定四重奏團不愧是蕭士塔高維契專家,各個聲部之間的對應都是條理清晰的,不同樂章的性格都被清楚凸顯出來,撥奏、跳音、快速音群、半音效果等,這些音樂語言都被自然演奏。像是《降E大調第九號弦樂四重奏》第一樂章,樂團以冷豔的音色開場,音色被處理得相當細膩;《D大調第四號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開頭有一段中提琴獨奏,在這裡,中提琴手伊果‧奈汀(Igor Naidin)有出色的演奏,配合著其它聲部的伴奏,彼此之間相呼應和;在一首樂曲中,四個人以相同的呼吸、想法做音樂,這是室內樂的最高境界。

除了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之外,傳統浪漫派的四重奏,也能清楚展現鮑羅定四重奏的眾多特點。以第一場演奏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第一號弦樂四重奏》(P. I. Tchaikovsky: 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為例,這首耳熟能詳的知名樂曲時常出現在音樂會上,不過鮑羅定四重奏團的演奏以相當冷靜、高貴的音色詮釋,不將柴可夫斯基的旋律過於感性的演奏。當然在他們精湛的合奏藝術下,仍然有著相當豐沛的情感。第二樂章知名的如歌的慢板,可以演奏的如此輕柔、溫暖;第三樂章的詼諧曲,在A段一減七和弦音響上,他們刻意在運弓上有所強調,讓中提琴的B音加了重音,是十分有趣的處理。第二場音樂會演奏的舒伯特《c小調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斷章〉(F.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c minor, D 703, Quartettsatz)同樣是相當知名的曲目,不過可惜的是因上述第一小提琴的種種問題,導致他們的演奏多少大打折扣。雖然中提琴、大提琴始終維持在穩定的水平上,然而第一小提琴可說是四重奏的靈魂人物,難免破壞了整首樂曲的進行。

鮑羅定四重奏這一老牌的俄國樂團,在演奏他們國家的傳統曲目時,仍然是有獨特味道的。聽完這次台北的演出後,筆者不禁自忖,在這四重奏彼此競爭、好的年輕樂團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時代,鮑羅定四重奏團要如何維持住過往的光輝,並傳承著那引以為傲的樂團傳統?或許這是一值得深思的問題。

《跨世代俄羅斯傳奇─Borodin弦樂四重奏》

演出|鮑羅定四重奏(Borodin Quartet)
時間|2019/05/11 19:30、2019/05/12 14: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