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在演出的當下,李宜錦的琴音不斷讓我心中浮現「嚴謹、專業、精準」等等的形容詞。一位/一群演奏家有沒有充分排練、練琴時有多嚴謹,其實都是聽得出來的。而在品質優良的演出之中,又能感受得出演奏家究竟是憑藉其天份或才氣來駕馭曲子、還是透過高度的自我要求而來。然而⋯⋯(顏采騰)
11月
06
2020
《青ㄟ搖擺》和《罪大惡擊》,正好呈現了擊樂跨域展演的兩種不同的創作邏輯──前者從劇場的這一端出發、後者則從音樂的這一端出發;前者以文本為核心、後者以樂曲為核心。而這兩部作品的確都發揮了打擊樂在跨領域展演中的優勢,並藉由音色、肢體、舞美,編織出獨樹一格的聲響宇宙。在跨領域展演儼然已是顯學的今日,各種規模、型態的跨域製作一個個都想搶到潮流浪間上的位置,在那,相信擊樂劇場將會有其不可輕視的一席之地。(蔡孟凱)
10月
12
2020
Infinite首席四重奏的演奏最成功的,就是能保有此般鮮活的視角,並以此掌握比音樂表象更為重要的某些核心樂思。當然這場演出對於巴爾托克掌握的並不是那麼精準,但這種「誤解」至少也是鮮活的、能帶給聽眾省思的錯誤。(顏采騰)
6月
18
2020
Novus弦樂四重奏特別善於快板樂章的演奏,活潑、生動的樂段與快速音群,聲部間彼此交織、遊戲般的段落,讓他們有著很大的空間能夠發揮,例如莫札特《降B大調第十七號弦樂四重奏》的第四樂章,或者孟德爾頌《D大調第三號弦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第四樂章。(武文堯)
7月
11
2019
藝心弦樂四重奏飽滿、充分共鳴的中音域,讓這段音樂充滿表現力。深痛、黑暗的情緒,突然過渡到稍快板的活潑恣意,這中間的轉換十分考驗演奏者的詮釋處理。(武文堯)
7月
04
2019
Infinite首席四重奏自始至終維持著很好的默契,各種速度的轉換、銜接相當流暢,每位團員本身精湛優異的技術不說,合奏起來,細節被相當的強調,一些譜上很小的細節都被整理得相當統一,跳弓、連弓等articulation的設計,讓音樂生動、活潑。(武文堯)
6月
05
2019
除了使用和聲變化、調性轉換、音域拓寬、力度改變等等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每一段的主旋律線條皆清澈明晰,垂直和聲亦以五聲音階的各音程距離為主軸,保留原住民音樂的獨特聲響,可謂雅俗共賞。(劉馬利)
6月
21
2018
海頓的音樂看似相當簡單,沒有炫耀技巧的樂段,規規矩矩的音樂鋪展卻相當難將它演奏的精彩、吸引人,藝心弦樂四重奏卻能夠充分的駕馭這首作品,音樂在十六條弦上奔馳、跳躍著,令人聽得相當過癮。(武文堯)
5月
18
2018
無樂器伴奏的人生阿卡貝拉表演,讓兒歌符合藝術性同時,又單純得讓人悅耳同感而跟著哼唱,更沒有把兒歌唱成太甜膩如泡泡糖,光閱聽收穫便可值回票價。(謝鴻文)
3月
27
2017
身體特徵還有光影與多媒體的配合呈現,強化視覺的印象。沙丁龐克劇團在馬照琪創造帶領下的小丑默劇表演方法,總是恰如其分地運用在適當的表演上,該誇張戲謔的就誇張戲謔,該內斂收止的內斂收止。(謝鴻文)
5月
18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