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最高階段──參與《明日俱樂部》的所見所思
2月
05
2020
明日俱樂部(驚喜製造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99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沉浸式(immersive)體驗」正火紅,潮度遠勝十多年來的「跨界」和「新媒體」,若要指出近三年的文化關鍵詞,在「區塊鏈」(Blockchain)和「人類世」(Anthropocene)之外,它必名列其中。延續前作,驚喜製造(Surprise Lab.)的第五部作品《明日俱樂部》(與進港浪製作共同創作)也自我定位為「沉浸式體驗」,這讓深恐在流行文化中掉隊的筆者在寒流來襲的抑鬱開工日也不得不前往觀賞──噢不,應該說「參與」。下文分三個部分依序討論我的經歷、反思和一點結論。


發生了什麼?

善用社群網站行銷的驚喜製造,不只依例在頁面上發表宣傳文,還設置了極富簡約未來感的官網。所謂簡約未來感,指的是當初從tumblr紅起來的「vaporwave」(蒸氣波)美學:在視覺上,包括了大量「奼紫霓紅」的色調,以八○年代懷舊風格包裹未來科技的想像,我們可以看到「顆粒感」十足的字體與圖像;在聽覺上,由貝斯構築的連續低音配上鍵盤擘劃的空間感是音樂基調,表現媒介主要有搖滾樂和電子音樂,city-pop、lo-fi取樣和8-bit音樂也可納入其中。儘管有交集,但vaporwave比cyberpunk(賽博龐克)更強調氣韻和情調,而非特定的世界觀,價值觀也更消極無謂。如果cyberpunk對將來的網路世界抱有某種幻想,vaporwave則對現下的網路世界感到煩膩;前者仍意圖抗爭,後者打從心底厭世。

觀眾在行前會收到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虛擬人物Emily煞有其事地提醒我們入場位置和注意事項;換句話說,從這一刻開始,我們已經邁入整部作品的玄關,現場排隊只是此一過程的實現罷了。這個手法或可恰如其分地稱做「行前表演」,一般的表演藝術不這麼做,而是只透過劇照、文案和小編的說詞給觀眾建立「行前想像」。再者,發送簡訊和電郵而不只憑藉觀眾在售票網站購得的門票,代表製作方企圖予人一對一而非一對多的感受,由此已能察覺其妥貼心跡。

入場後,我們被要求換上半透明斗篷;值此疫病流行之際,不免讓人想到前線「抗疫者」的衣著。所有觀眾聚集到第一個活動現場即遊戲大廳後,可以見到播有vaporwave經典畫面的若干電視螢幕,周遭滿是「虛擬貨幣交易所」等霓虹招牌,交雜著末世頹廢和冷冽科技的氣息。有趣的是,在刻意安排下,廚房人員工作時傳出的香氣,在視聽感官之外給大家增添了嗅覺的刺激。Emily「現身」電視螢幕,告知這場遊戲分為「昨日、今日和明日」,並將所有觀眾分隊。我所屬的小隊被帶入某個門後一連串通道的角落,「祭司」成了我們的領隊,告知接下來的任務和世界。可想而知,其他觀眾也被分到不同小隊,由不同角色帶領。

接下來的故事令人詫異──完全脫離了此前的未來感,處處顯盡古典味。紅玫瑰和白玫瑰兩大家族欲爭取世界的統治權,在參與過去統治者的葬禮後,他們聯姻統治新世界,企圖弭平可能引起的戰亂。此時所有觀眾透過演員們近乎默劇形式的演出,揣摩著「昨日世界」發生什麼事。我所屬的「祭司」帶領的曼陀羅是執法者,工作是揪出藏匿在兩大家族中的罌粟花成員,後者是未能與新王結婚而不滿的另一公主的爪牙,極盡所能地破壞婚姻與和平。在紅玫瑰、白玫瑰、曼陀羅和罌粟花之外,尚有整場活動都未出現的金雀花成員,他們直到活動結束後才自稱「與你擦身而過的玩家」傳簡訊跟我們打招呼,可見這次製作不只有「行前表演」,連「演後表演」也不馬虎。不論其用意是否讓人有感,都令人佩服。

明日俱樂部(驚喜製造提供)

如果「昨日世界」是較為典型的表演(我們必須隨著演員的帶領,在場上不同空間觀看),那麼「今日世界」則有較強的互動性:紅白玫瑰相互叫陣,為了因應接下來的投票,他們各自的領導者不只告知所有成員(也就是其他小隊的觀眾)隊呼和舞步,彼此還有擂台上的打鬥橋段,看似真槍實彈的對打凸顯演員們耗費的心力。曼陀羅小隊需要深入兩隊之中,依照某些記號尋找罌粟花臥底,過程中也必須跟其他觀眾對話。最終,我們因為誤判嫌疑犯而全軍覆沒,整隊被帶到「最黑暗的角落」強制出賣隊友,故事到此為止。「明日世界」並不是活動的特定段落,而是我們在散場後的每個現實日子。藉由金雀花成員的來訊,創作團隊似乎希望指出,「沒有戰爭就沒有傷害,超越輸贏每個人都才是真正的贏家」。整部作品被定調為人性試驗劇。


實際發生了什麼?

反思這樣的作品之前,先岔個題。在網路購物初現的那幾年,我總是有意無意挑個自己也不那麼需要的便宜商品來買,要的就是「置入購物車」、「選擇寄送方式」和「追蹤物流」的快感;跟出門走一遭相比,螢幕前這樣簡單一搞,不只輕鬆而且有趣。近年來,我也是親戚中最鼓吹紅包改用電子支付的一員,因為方便又好玩。

消費本身就這樣成了一種「體驗」。用傳統左翼的說法,體驗針對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因為特定用途而需要某個商品),而是商品流通時倚賴的「交換價值」(獲得商品的方式)。參與《明日俱樂部》讓人再次確認這個區分。所謂的「沉浸式體驗」,其實意味著獲得商品的方式本身將盡可能因為五感共構而豐富起來。問題是,商品──在此即《明日俱樂部》這個作品──到底用途是什麼?它最終能給我什麼啟發?消費體驗有辦法凌駕商品本質嗎?我們可以從這部作品的三個特點來看這些問題。

第一,迥異於多數戲劇作品的命名方式,《明日俱樂部》這樣的名稱(連同字體設計)跟內容沒有很強的相關性,反而給人vaporwave的想像,而且如前所述,其寓意主要由「昨日」和「今日」的各種事件來烘托。

體驗過整場活動後,我們知道這是一齣關於人性試驗的作品,「紅白玫瑰」的說法可能出自英國的「薔薇戰爭」【1】,創建於十二世紀的「金雀花王朝」於戰後瓦解。如果是一個不知「沉浸式體驗」為何物的導演或編劇,可能乾脆把作品命名為「新薔薇戰爭」了吧?這些戲劇慣有的主軸與素材幾乎不著痕跡地消失在vaporwave的情調與各種觀演互動中,徒留一個能塞入不同劇本的題目作為誘人五感的符碼,好像網購平台上買賣什麼商品、充斥什麼店家是其次,重點始終是買賣本身。就此而言,《明日俱樂部》頗似一種裝置或機器,要灌入什麼軟體都可再議(只要把不同劇本限縮在「昨日」和「今日」的範圍,「明日」還是可以成立)。

這麼做的好處,是沒有人事先知道這部作品的內容大綱是什麼,可以保持神秘感(其實以滑鼠游標在官網文字上迴旋,還是可以看到「兩大陣營」的暗示);然而,反過來說,是不是劇本深度不夠,才怕透露大綱後會給人了無新意之感──否則,何以歷來所有傳統戲劇作品都能以劇名呈現其內容,不管是《馬克白》、《四川好人》,還是《雙姝怨》或《紅樓夢續》?

第二,迥異於多數戲劇作品的觀賞方式,《明日俱樂部》的觀眾始終只掌握局部情節,無能全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作品更像遊戲,而非戲劇或某種相對靜態的文本。

參與遊戲時,我們會跟演員處於同一層次,或者說,就是一群未經事先排練的演員。以往,觀眾因為和演員有著明確的身分區隔,置身戲外,所以能全觀作品;就算導演和編劇能充分設計作品,觀眾也可以好好領教、接招,「觀導/編」的權力互動──是的,這麼老套的東西也是有互動的喔──能保持相對平衡,處於推拉狀態。然而,當純粹的觀眾消失,戲外或文本之外的世界也就跟著消失,最後唯一存在的只有遊戲設計者──「觀導/編」關係徹底失衡。回到網購平台(或當今最具規模的那個社群網站)的類比,觀眾在何時經歷什麼,其實被「演算法」精心設計過。我們已經無法好好瀏覽一個部落格或網站,窮盡每一個分類或子頁面,而是成為平台的一個帳號,被安分地餵養資訊;至此,買賣商品不只不是重點,連瀏覽的商品可能都不是我們能自主決定的。

我注意到「祭司」交代情節時也曾叮嚀隊員,可以去紅白玫瑰小隊了解其他故事。製作方希望替「觀眾」保留自由的用心應該被理解,但事實是,混亂現場中失去昔日「觀眾席」的我們這些臨演,只能把祭司當作洪流中的浮木緊緊跟隨,從而限制了視野。或許有人會稱這個現象為「開放」,但若全觀作品後還能保持多重視野,這樣的「開放」是否更叫人讚嘆?刻意的侷限可以等於開放嗎?

第三,迥異於多數戲劇作品的呈現方式,《明日俱樂部》除了包括傳統的觀看和聆聽,並要求大家移動身體外,更加入了嗅、味覺的體驗。

明日俱樂部(驚喜製造提供)

除了在遊戲大廳聞到廚房傳來的香氣之外,「祭司」教我們如何審訊罌粟花成員時,更以食物和飲料作為刺探這些人身分的方法,我們也得以小小吃喝一番,完成網站上介紹的關於「調飲」與「小食」的體驗。這邊有兩個問題。首先,是吃喝品項的意義和文本整合的程度。就像作品名稱跟劇本有所脫節一樣,這裡的餐酒也與文本落拍。王后固然高雅,高雅的食物卻不只有一種;某家族固然崇尚自由,足以代表自由精神的食物卻範圍甚廣。除非起始即設置特定角色或家族鍾愛某些食物與酒款,否則這些品項的挑選未免太過隨機。舉例來說,為何調酒不是以蘇格蘭威士忌為基底的「王之谷」(King’s Valley,1986年上田和男所創)呢?當然可以用其他酒款,只是這樣能否與王朝政治更貼近?我不知道,但重點應該是意義和文本的相關性。其次,是餐酒的品質。像驚喜製造這樣有野心的團隊肯定做足了功課,知道餐酒搭配(pairing)在老饕之間是多麼重要且可遇不可求的。姑且不論餐酒個別和互動之後的水準(酒太甜,搶了甜點的戲)外,如果因為燈光(太暗,看不見盤內食物)、擺盤(凌亂)、杯具(微光照耀下,可見擦拭不乾淨的痕跡)和氛圍(當下是審問臥底的緊張氣氛)未達到適合的享受標準,放慢腳步聚焦在單一品項也未嘗不可。至少在台北,有經驗的飲家對一件事都心照不宣:單純的品飲會要比跨界跟音樂或名畫合作來得靠譜。

這裡當然還涉及第三個問題:在國民經濟中,「體驗」基本上屬於服務業;反觀傳統的表演藝術,就其強調商品內容、使用價值或文本意義而言,其實仍然屬於製造業(好像很落後?)。如果本文至此一直以製造業的標準跟這部作品對照有失公允,那麼試問,以服務業的標準來衡量這場酒食齊備的「沉浸式體驗」,應該非常合理吧?可是與製造業相比,服務業的嚴苛程度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五感並用,在故事、遊戲、戲劇、武打、影音畫面和嗅味覺兼具的情況下,我們對這種作品抱持的態度應該是「什麼都有,什麼都OK好」還是「什麼都有,每一個都要做到最好」?希望上述對餐酒搭配的質疑不至於被認為是刁難。


將來還能發生什麼?

當「沉浸式體驗」提上表演藝術的議事日程時,不少在文化世界中打滾多年的觀察者可說充滿了既視感(déjà vu):網路媒體發展後,報業和出版業發生了什麼事;網購風行後,實體店面又發生了什麼事;MP3和網路串流襲來後,淘兒唱片去了哪裡。事實是,新的東西都站穩了腳步,而且包括筆者在內一些曾經採取批判立場的自命清高者,現在都愛用的不得了。可是另一些事實同樣存在:老爸還是每天買報紙,我依舊會去逛書店,發燒友們繼續掏碟。舊東西也許半死不活,但從未消逝,而是化作文化底蘊附身在日新又新的一波波浪潮中。

我確信,隨著資本的全球化和對文化領域──進而是感官結構和美學思考──的深層支配,「沉浸式體驗」是勢不可擋的,我們將來必然還會參與並且慢慢習慣上、愛上類似活動。這是見證其後續演化的良機,而它正是我們時代的倒影。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曾把後現代主義視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筆者見識淺陋,在此任意挪用列寧的話,把「沉浸式體驗」視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最高階段,仿效這個當前潮流,圖個吸睛效果。在這個階段,交換價值掩蓋使用價值,作品形式吞噬內容,娛樂感官取代思考;不只如此,感官之間還跟紅白玫瑰家族一樣相互爭戰,分食遭到無盡剝削的故事深意,正如資本家在市場競爭下共同分配著勞動階級產出的剩餘價值。

明日俱樂部(驚喜製造提供)

顯然,即便是這樣一個新東西,仍然需要老派的文本和意義來支撐,不可能只憑藉虛無的情調和形式來開展,儘管那些舊東西已在五感分工中被擠壓至最低程度。話說回來,新潮流的出現不是沒有來由的。任何一個文化領域的成熟,必然要經過深刻錘鍊表現手法或形式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完全可能從原本的內容或本質「異化」出去,頭也不回地走向反面,成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門類。當前的「沉浸式體驗」實踐者或許(自認)背離或超越了表演藝術,但不可否認,這正是國內表演藝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結晶和象徵,能夠迫使我們望向未來、回顧過去,因此正面看待這個現象,認識並吸收其技術還是有必要的。

就我所知,部分劇團對這個趨勢有所擔憂(如果不是厭惡的話)。但是「反題」早在「正題」發展時已經誕生,而操持新派事物者未必是贏家,率先搶到「合題」的歷史腳步者才能源遠流長。在這個新陳代謝的徬徨過渡期,期許不遠的將來「沉浸式體驗」成為一種如5G上網般的日常技術,而對文本深意的發想與考掘仍能持續深化,二者得兼。


註釋

1、又名「玫瑰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之後英國陷入的王位爭奪戰,也分紅白玫瑰兩大陣營,各有家徽。

《明日俱樂部》

演出|Myway Fitness
時間|2020/01/30 20:30
地點|購票後由簡訊和電子郵件通知(因此演出仍在進行中,故暫時保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沉浸式劇場建構了傳統劇場視覺幻覺以外的感官體驗,讓參與者置身其中。感官的體驗呼應了現代資本消費的話題性,然在劇場意涵上如何讓觀眾成為觀看與行動主體或許更是值得思考。(黃馨儀)
4月
13
2020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