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空間記憶的博物學《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
11月
25
2020
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懷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73次瀏覽

王振皓(社會人士)


本演出在宣傳資訊上定位為參與式劇場,於棄置的臺東縣立游泳池演出,在所有演出團隊及參與者都是他者的前提下,透過故事、攝影、以及泳池物件嫁接建物的實體環境,在外星人考古的敘事情境中,與臺東在地觀眾的記憶相互參照,逐步形構出記憶的主體性,以及重新探問該主體性的公共性,反身映射出空間的感性與詩性。

人類經常以空間紀念重大事件,好比戰爭、人權、歷史博物館與紀念館,但記憶亦持續運作在個人的生命史,可以僅具備地域性,無須宏大的敘事,而這便是公共空間與建築存在的憑藉與內蘊。不論宏觀與微觀的記憶,都會形成認同、傷口、價值,而來自於曝光度低卻頻繁發生的日常記憶,其所凝縮的是個體對於生命經驗的構築與確認,所有到過、使用過、存在過該空間的人們,都寄放也被交託彼此的一部分,亦即空間與故事產生連結,編織成不停向前的敘事。

這個演出以「外星人考古」為背景,但不論有沒有這層背景,這場創作本身只能夠是他者的視域,劇作文本亦只能以棄置泳池的現實,反向推衍該地與臺東人的關係,乃至該空間及其相似空間的歷史爬梳,以雙重面向的深掘,營造出更貼近歷史的實境;也在舊的經驗中增添新的知識,從臺東擴及全臺灣的公共泳池史,將更多人的經驗納入,使地域性的公共記憶成為全國性的集體記憶,同時映照著臺灣在百年間經歷的政治、公共建設、運動風氣轉向。

入場、入口意象——從水道繩從泳池售票口旁鑽入場地,儼然隱含泳池注水的涵義,而在正門口等待驗票入場的群眾都是泳客。進入空間後,正廳及淋浴間一切陳列的泳池物件和攝影作品,游泳相關的文獻與圖解資料,還有演員排練的影像與淋浴間的換衣情境重現,無不是將過往的日常以「博物學」的方式留存。此佈局一路延伸到泳池外的員工宿舍前舞台,還有乾涸泳池內競賽的得獎臺、救生椅、水桶。物件本身將水注滿,望向入口處泳池的標語,再聽見一則則與泳池相關的故事:新兵與售票員、希望能游到一點五米深的小孩、把泳池當作大海的女孩與渴望上臺北的男孩⋯⋯,群眾演員一襲黑衣悠游在故事間——外星人、觀眾、演員,我們都在旁觀這座泳池,共享此刻的感受,但也許有些人內心正洶湧著對話,以及他們曾在此揮灑過的夏日時光。

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懷安)

演出後,參與者成為泳池最新的記憶。劇末揭示「游泳池沒水,游泳池不再有水」,再次確認現實,同時固化記憶的疆界與有限。本場演出所有的虛構都指向現實,因為建築本身即將拆除、變更為他用,另一座公共泳池將取代它的功能,卻不可能繼承它的詩性與故事。

本演出試圖在記憶紛陳中圓滿敘事的說服力與重構空間的感性,野心十足,且在演出中安排展場空間,頗具巧思,然各元素間的有機連結或可更加縝密,這是「博物」敘事極易遭遇的縫隙:縱然一切與泳池有關,但它們彼此間是否也緊密相關?在不預設觀眾背景的前提下,創作者如何設計觀演關係,使其更清楚,以讓演出拋出的提問與寓意更確實傳達?既已定位為參與式,作法能否更積極?派對散場之後,他者將如何安放這座老池的記憶?還是徒有感受?最後,記憶它真有其重要性嗎?

《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

演出|不可無料劇場BIU Theatre
時間|2020/11/08 17:00
地點|臺東縣舊縣立游泳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