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空間記憶的博物學《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
11月
25
2020
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懷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5次瀏覽

王振皓(社會人士)


本演出在宣傳資訊上定位為參與式劇場,於棄置的臺東縣立游泳池演出,在所有演出團隊及參與者都是他者的前提下,透過故事、攝影、以及泳池物件嫁接建物的實體環境,在外星人考古的敘事情境中,與臺東在地觀眾的記憶相互參照,逐步形構出記憶的主體性,以及重新探問該主體性的公共性,反身映射出空間的感性與詩性。

人類經常以空間紀念重大事件,好比戰爭、人權、歷史博物館與紀念館,但記憶亦持續運作在個人的生命史,可以僅具備地域性,無須宏大的敘事,而這便是公共空間與建築存在的憑藉與內蘊。不論宏觀與微觀的記憶,都會形成認同、傷口、價值,而來自於曝光度低卻頻繁發生的日常記憶,其所凝縮的是個體對於生命經驗的構築與確認,所有到過、使用過、存在過該空間的人們,都寄放也被交託彼此的一部分,亦即空間與故事產生連結,編織成不停向前的敘事。

這個演出以「外星人考古」為背景,但不論有沒有這層背景,這場創作本身只能夠是他者的視域,劇作文本亦只能以棄置泳池的現實,反向推衍該地與臺東人的關係,乃至該空間及其相似空間的歷史爬梳,以雙重面向的深掘,營造出更貼近歷史的實境;也在舊的經驗中增添新的知識,從臺東擴及全臺灣的公共泳池史,將更多人的經驗納入,使地域性的公共記憶成為全國性的集體記憶,同時映照著臺灣在百年間經歷的政治、公共建設、運動風氣轉向。

入場、入口意象——從水道繩從泳池售票口旁鑽入場地,儼然隱含泳池注水的涵義,而在正門口等待驗票入場的群眾都是泳客。進入空間後,正廳及淋浴間一切陳列的泳池物件和攝影作品,游泳相關的文獻與圖解資料,還有演員排練的影像與淋浴間的換衣情境重現,無不是將過往的日常以「博物學」的方式留存。此佈局一路延伸到泳池外的員工宿舍前舞台,還有乾涸泳池內競賽的得獎臺、救生椅、水桶。物件本身將水注滿,望向入口處泳池的標語,再聽見一則則與泳池相關的故事:新兵與售票員、希望能游到一點五米深的小孩、把泳池當作大海的女孩與渴望上臺北的男孩⋯⋯,群眾演員一襲黑衣悠游在故事間——外星人、觀眾、演員,我們都在旁觀這座泳池,共享此刻的感受,但也許有些人內心正洶湧著對話,以及他們曾在此揮灑過的夏日時光。

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懷安)

演出後,參與者成為泳池最新的記憶。劇末揭示「游泳池沒水,游泳池不再有水」,再次確認現實,同時固化記憶的疆界與有限。本場演出所有的虛構都指向現實,因為建築本身即將拆除、變更為他用,另一座公共泳池將取代它的功能,卻不可能繼承它的詩性與故事。

本演出試圖在記憶紛陳中圓滿敘事的說服力與重構空間的感性,野心十足,且在演出中安排展場空間,頗具巧思,然各元素間的有機連結或可更加縝密,這是「博物」敘事極易遭遇的縫隙:縱然一切與泳池有關,但它們彼此間是否也緊密相關?在不預設觀眾背景的前提下,創作者如何設計觀演關係,使其更清楚,以讓演出拋出的提問與寓意更確實傳達?既已定位為參與式,作法能否更積極?派對散場之後,他者將如何安放這座老池的記憶?還是徒有感受?最後,記憶它真有其重要性嗎?

《老池攝交場—尬游派對》

演出|不可無料劇場BIU Theatre
時間|2020/11/08 17:00
地點|臺東縣舊縣立游泳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